著名画家杨林:在经典中找寻中国画的发展趋势与自信

发表时间: 2023-11-26 来源:ballbet艾弗森app

  历史就是“未来的底片”,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 “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随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 ”今天有很多自许为大师的人,他们都以为自己能够创造历史,其实他们还没有真正的看清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绘画是形象的艺术,历史悠远长久,古今中外的名作很多,是我们召见未来最好的镜子。

  中西方的文化艺术发展,绝不是一夜所成,是经过千百年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苦努力,创造、积累出来的,且都是有迹可循。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史中,有几大艺术高峰,如原始社会的彩陶文化,商代的青铜器文化,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文化,唐代的敦煌文化,宋代的画院文化等等,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创造了很多的名篇名作流传于世,这是我们今天无比宝贵的文化财富,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反观西方艺术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如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艺术,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以及后来的抽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艺术等等,也留下了很多名作和名篇,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也有很多可以让我们借鉴与学习。

  今天我们有很多人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这是十分可悲的,殊不知中华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是世界历史背景和文化大潮中,硕果仅存的流传有序的最为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该是最具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人民。而有很多不怀好意的人,却在千方百计地破坏这四个自信。

  多年来对中国画的改革呼声很高,出现了诸如新文人画、彩墨画、实验水墨画、写意油画等等,打着对中国画探索和研究,这些探索和研究,对中国画的发展是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中华民间传统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绝不是一些简单的融合,就能够推翻得了的。

  有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画,需要长期的探索,多少代人的努力,才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更不能简单的批评、概括中国画到了“穷途末路”或者“笔墨等于零”的时代,这就更要求我们在经典的作品中寻找自信,在对中外名作的对比中寻找自信,在已经成功的一些大家、大师身上寻找自信。

  敦煌是世界文化艺术遗产中的宝库,它的发现不仅对中国,更是对世界文化艺术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敦煌艺术的色彩运用与表现技法,对后代的中国画艺术发展影响深远,从发现至今的数百年间,无数的能人志士和艺术家,在敦煌这座宝库中发掘、吸收创造了崭新的“敦煌学”,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敦煌壁画跨越时间长,每一个时期的风格不完全一样,古人用了一千多年来绘制,我们用几十年时间去研究,是远远不足的,在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壁画上,就有了抽象艺术的影子,类似于欧洲的一些大师的痕迹,比如毕加索,马蒂斯等这些现代派画家的影子。

  并且欧洲绘画从写实到抽象,其实就是对传统绘画的一种不满。画家们不满足于当时的写实状态,想方设法抽象化。而我们在一千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就已经很抽象了,敦煌壁画早于欧洲的文艺复兴约一千年,而且流传有序,相当完整,这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奇迹!这难道不可以让我们今天每一个从事中国画艺术的人去认真学习研究吗。

  上世纪40年代,怀着对艺术的追求,张大千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敦煌,而这也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他在其《四十年回顾展自序》中说“已而西出嘉峪,礼佛敦煌、纵观壁画,始知人物画法,绝响于世。乃屏去一切。临摹传写,居石室者二年,得画百数十幅,大者寻丈,小亦四五尺。又撰成《石室记》,详记洞窟小大,画派源流,考订时代。”

  竟惊喜地发现他们在刻画人物时,运用勾勒与设色颇为精细,指出敦煌壁画上的人物上色,并未用到明暗法来塑造形体和质感,所产生的效果,完全可媲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绘画大师笔下的作品,对敦煌艺术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张大千中国画的基本格局。

  今天,我们很明显可以在张大千的作品中感受到敦煌艺术的影子,特别是在色彩与造型上。国学大师陈寅恪在重庆看过画展后说:“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窥见吾国宝之一斑,其成绩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围,何况其天才独具,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

  虽然,张大千的敦煌临摹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无论如何,张大千大规模临摹壁画,使埋没在荒野戈壁中的莫高窟再次焕发出璀璨的光芒,使得敦煌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知。由此敦煌艺术的伟大,以及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影响之大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今天我们很多卓有成效的艺术家,都在通过对敦煌艺术的学习中,获得了极大的启迪与艺术感悟,并融汇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敦煌艺术的光芒将会更加的灿烂。

  宋代的绘画,绝对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不仅艺术发展,景象盛况空前,而且题材包罗万象,画种包前蕴后,画家杰出众多,画学精辟彪炳,技艺精绝高超,都为前后时代所不及。陈寅恪说:“中华文明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宋朝的文明巅峰,又在徽宗一朝。宋朝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蕴藏着丰富宝藏的大山,在这座大山中,有着非常大的能量,产生了无数的大师与作品,这些大师和作品的产生,正是我们以史为镜的最佳案例,如李成、李唐、马远、夏圭、郭熙、范宽、梁楷、刘松年等等,他们都有大量的作品,仔细研究这些大师作品的创作过程,会对我们今天中国画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启迪作用。这些作品是我们借古开今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

  现在很多的中国人,对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并不是十分的了解,更缺少自信,他们总是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把西方艺术观念、西方艺术理论,简单的嫁接到中国画上。

  其结果就是不伦不类,是夹生饭,就像用西方平面构成来画中国画一样,似乎是找到了一种形式感和个性语言,现在更因为Al绘画的产生,在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与思考,不能排斥科技的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以及这种对艺术探索与创造的可贵精神,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自然生机,却逐渐的淡化乃至泯灭。

  如果中国画笔墨技法的味道不再讲究,意象造型脱离实际,更不要说从思想意识上、精神上与中国画相契合,那么这幅画几乎就是一幅精心设计的平面几何图案,没有中国画的味道,只能是水墨画,或者其他什么画。

  最近热火的刀郎“罗刹海市”,却给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提供了很重要的启示,这首歌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创造历史破纪录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流行音乐都是在大量的吸收,翻唱,融合西方的音乐文化元素,并以此而为骄傲,总觉得学了西方的一些皮毛就很了不起了,当然西方文明也是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但这只能是艺术发展的一个方面,刀郎的“罗刹海市”却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融合到流行音乐之中,创造了独一无二,无比瑰丽的新流行音乐。

  “脱胎于《聊斋》而又区别于原著,受古典文学影响,而富有民间色彩,同时不乏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有很鲜明的时代气息。让我们正真看到了来自民间音乐的博大精深。刀郎表现的是蒲松龄式的讽刺社会现象风格,传唱的是杜甫式的伟大现实主义精神。刀郎的音乐探索之路,是伟大现实主义精神的当代再现,值得美术界人士的参考与借鉴。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罗刹国美丑颠倒、价值错位等现象,在我们今天的美术界,不也是同样存在的吗。自古以来,音乐和美术是相通的,中华几千年的艺术发展史可供我们参考,利用吸收的艺术元素太多太多,我们真应该好好的去挖掘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财富,去丰富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

  文化艺术的发展向民间艺术学习,是一条很重要的路径。记得早年曾看到过一篇介绍一位画院院长,采访农民画家创作的有趣的故事,说的是他看到一幅农民画,画的很好看,画的是很多鸡,但是每一只鸡的鸡爪,都是垂直向下的,像是跳舞的芭蕾舞演员一样,而不是平踩在地下,他感到很奇怪,也很难理解,这位采访的画家,就问那位农民画家,为何需要这样画?

  这位农民画家回答的也很简单,“我就觉得这样好看”,这个看似简单的回答,却包含着非常朴实的,源自于人本能的一种创作的思考,这些农民画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他们的思想没有禁锢,是完全开放的。面对自然来说,他们看到的物象,他们都以为美的,他想怎么画就可以怎么画,完全不受自然的约束,这种质朴,就是来自于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真的有很多很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研究,似乎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就是缺少这样的质朴精神与原动力。

  早年我也曾研究过农民画,总想在农民画中吸收一点营养,后来觉得农民画不具备中国画的笔墨之美,也就没有再进一步的追寻下去。其实今天回过头来想一想,中国的农民画也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的艺术,和剪纸、蜡染、泥塑、皮影、木雕、石雕等等,中国民间艺术,共同构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宝库。

  这座宝库中的财富太丰富了,几千年的积淀,人的一生几十年是根本无法挖掘完的,其艺术理念和造型手法,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中国绘画中讲究的笔墨技法,全然存在于这样的文化的延续中,从而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综合一体,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作品,讲究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这其中就包括书法题记题款,现在的很多画家不会题款,也不懂题款或者不敢题款,一是因为书法的水平不高,文学水平欠缺所造成的。

  题款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的题款在明清时达到了高峰,题款也成了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画龙点睛之笔,如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等等,古人的题款在最后总有某某人写,今天很多人在最后的是某某人画,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写和画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其实一幅中国画的好坏,就是看你是不是写出来的。

  中国画为什么叫写意?这个写,很能说明中国画的本质之所在,因为只有是写出来的中国画,才是对中国画笔墨的最好的诠释。潘天寿先生曾说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民族性才是世界性” 、“书法是中国画的根本”,一个不会写书法的画家,绝对不是一个好画家。

  吴昌硕在近现代的画家中,是诗、书、画、印无所不精,又无所不通的大家,他将诸门艺术融会贯通的能力古今少有,是结合的最为成功的,他的作品书中有画,画中有诗,作品中独有的金石精神,体现了中国书画的独有气质,这种能将诗书画印、笔墨情趣融会贯通的综合素质,是他多少年钻研中国书画,努力的结果,开近现代中国画大写意的先河,影响深远。他在苏轼之后将文人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老师任伯年,画的也很好,但是和吴昌硕比起来却是难以企及的,任伯年的造型能力,捕捉物象的能力是超强的,古今中外,有他这样能力的人也是不多的,他的线条劲健硬朗,但因为有些作品过于快捷,有时有点速写的感觉,也就略显轻飘,不耐品耐看,在作品整体艺术内涵上,和吴昌硕相比虽各有千秋,但也差距明显,这些都是因为他在中国书画方面的全方位素养,难以和吴昌硕比似,同时因应酬过多,英年早逝,假以时日,社会影响也会更大,这些都是可以让我们今天艺术家反思的。

  我曾参观过全国很多一流艺术院校的毕业作品展,那些年轻的学生,对于艺术的创新能力,领悟能力是超前的,体现在展览中,就是设计类、工艺美术类、表演类、制作手工艺类,以及版画水彩,水粉,油画等艺术门类,通过几年的科班学习,很多学生均有不俗的成绩,经常还会明显的感觉有后生可畏的光芒。

  唯有学习中国书画的学生毕业展,普遍显得稚嫩,有时虽然有一些才气出众的作品,但总体来说中国画需要长期的积淀,短期的学习是肯定不够的,再聪明也不可能,中国书画要的不仅是童子功,还需要一些时间的积淀,大部分的学生因为积累不够,作品中明显的感觉稚嫩而缺少内涵,尤为明显的是,在写意中国画和书法方面,还需要学生们长期刻苦的努力,方可以有所成果。

  反观现代的工笔画,由于电脑的辅助作用,现在很少有人不去利用,制作成分在所难免,又由于时间的堆砌,短时间内,很容易取得不错的画面效果,但内行人一看,便知缺少扎实的基本功的训练,对于中国画的学习,只有掌握好真正的笔墨,每个人的中国画之路,才可以长久持续的发展下去,回望历史,我们才可以看见更加宽广的未来,历史最好的镜子。

  杨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工程大学副教授,安徽黄岳画院院长、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冷印社主办)、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冷印社主办)、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冷印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