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复建徽派民居榫卯技艺筑古韵

发表时间: 2024-08-19 来源:贝博官方BB艾弗森

  中国古建筑的美,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韵味。在郑州市荥阳市贾峪镇里,坐落着这样一座白墙黑瓦、古色古香的明代徽派民居,整座建筑主体大多为木制构架,辅以砖、石等材料。整体梁架用料硕大,注重装饰,横梁上、屋檐边,随处可见精美的木雕工艺,本期走进郑州市木华苑民居博物馆。

  郑州市木华苑民居博物馆的前身是明代一位巡抚的家宅,现任馆长郭桦女士,同时也是荥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榫卯技艺传承人,早年间从江西那边拆过来后又在郑州进行了异地复建。

  “这座房子我收的时候已经很早了,差不多是在2016年时,我才在荥阳市贾峪镇这里租了一块地方开始着手复建这个民居,当时建这个古建的时候,单单这个民居的构件都有2700多件,民居整体全部采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工艺榫卯结构可以进行搭建,整座建筑没有一颗钉子。当地的师傅看见这些零件直摇头,最后还是请来了江西当地的老师傅,耗时1年才把整体的木质架构搭建起来。”郭桦对记者表示。

  榫卯结构作为古朴民居的精髓所在,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榫卯,即木构件上的凸起部分(榫头)与凹进部分(卯眼)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它无需用任何铁钉或胶水,仅凭木材本身的质地和工匠的精巧手艺,就能将各个构件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郭桦在现场向记者介绍榫卯结构时表示,“整座建筑在每一处的接口处都能看见榫卯结构,甚至在其他的明清家具中,也处处都是榫卯结构,我的爷爷、舅爷都是做古建的,我自己也在其中受到了不少熏陶,但是在2016年看江西的老师傅做这个榫卯结构时,我又从他这里学习到了榫卯结构的新知识,比如,在原先榫卯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多加一个榫,这样就又提升了整体建筑的结实和稳固程度。”

  这种结构不仅使得古民居更加稳固耐用,能够抵御风雨的侵袭和岁月的侵蚀,更赋予了它们一种独特的美感。榫卯之间的咬合,如同天衣无缝,展现出一种和谐而富有韵律的美感,让人在赞叹之余,也深深感受到了古代工匠对建筑的热爱和执着。

  在这座古民居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明清家具、建筑构件、家居饰品、牌匾、文房用具、陶瓷石雕等300余件,这些藏品都是郭桦女士多年来从各处淘来的。通过这一些藏品,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雕刻等精湛工艺。

  在接受采访时,郭桦重点向记者介绍了她收藏的十里红妆系列家具。“江浙一带的官员是很注重女儿的嫁妆的,这也显示娘家的身份、地位,所以只要家里有女儿的,从小都开始给女儿做嫁妆,红床,红柜子,红箱子,红盆架等等,十里长街都是娘家陪送的朱砂漆红妆系列家具。朱砂具有辟邪,喜庆,还有防潮防虫等功效。”

  郭桦向记者展示了民居内陈列的一张清代嫁妆床,“这张嫁妆床如果一个师傅制作,可能要耗费十年左右的时间。它的设计巧妙,工艺复杂,除了木工,还需要再做漆工、雕工,螺钿嵌工等。现在很多工艺都已经失传。这些家具对我们后人来说就很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我们也可以观赏到的文化的饕餮盛宴。”

  明清时期,金丝楠木一直是皇上的专用木材。这一稀缺材质制成的家具,纹理细腻,散发着金光,显示出尊贵与非凡。古代文人做家具不仅美观,而且更讲究天然纹理的自然寓意效果。这一组金丝楠顶箱柜,千挑万选出了大山、大水、印章、祥云、竹节等象形元素,寓意:背有靠山,水浇洪运,大印在握,吉祥如意,节节高升……无不蕴含着古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愿望。

  在郑州木华苑民居博物馆的介绍中,这座古民居又被称为“四水归堂式民居”,“四水归堂式民居”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四水归堂指的是院落中天井与房间的形式和关系。它是指民居的中央部分,有一个天井,下雨时,雨水从天井四周流下来,寓意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府内,既是藏蓄之所,也是财禄象征。

  据现任馆长郭桦介绍,本建筑占地面积达409平方米,在人密地少、民居普遍紧凑的古徽州实属稀缺大宅,可见房主当时身份地位之显赫。大门位于中轴线上,楼上楼下两层左右对称,横梁、立柱和天井四周的望柱头上,均有精美绝伦的木雕花纹图案,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美学体验。

  在与现任馆长郭桦的交谈中,郭桦对记者说道,“从小我便对收藏老物件怀有浓厚的兴趣,而当我第一次看见这座古民居时,我被其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深深吸引,仿佛每一刀每一凿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在最后,郭桦说的这样一段话让记者印象非常深刻。“保护这种精粹的民间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也是义务。收藏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不单单是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亲眼见证历史的辉煌,亲手触摸那些被时间雕琢的痕迹,更是为提升我们自身的审美境界,深化我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中国古建筑的美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巍峨的宫殿,还是古朴的民居,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