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男子将私房钱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年2任收藏家都没发现
发表时间: 2024-12-28 来源:工程案例
其实,藏私房钱不是现代人独有的行为,早在600多年前,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到平民百姓,因着种种原因,各种需要,往往有自己的小金库,这个小金库中,藏的就是私房钱。
在大明王朝,就有这样一个藏私房钱的高手,他家境殷实,或许家中夫人霸道,掌管家中财政大权。
为了自己花钱方便,将钱藏在了一个木雕当中;或许没有用钱之需,明朝男子将藏钱之事忘于脑后。
因该罗汉首木雕乃雕刻中的精品,两次易主,历经600年,被喜爱它的人收藏于家中。却无人知晓其中别有洞天。
正应了一句俗语: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木雕中的秘密在一次拍卖的过程中被揭晓了。
无论什么朝代,总有一些人喜欢收藏艺术品,为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惊叹不已。
眼前这尊罗汉首,就是明代的一尊木质雕刻。其木质细腻,雕工精湛,栩栩如生,代表着明代时期最高的雕刻水准。
1990年,斯塔尔先生去英国伦敦旅行时,路过一个古董商店,发现了这个木雕罗汉首,被它巧夺天工的刀工所吸引,买下了这个木雕精品。
古董商人表示,这个木雕是明代一户富商之家的祖传之物,因家道中落,富商之家迁移海外居住,木雕罗汉首也随之漂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
2016年10月,斯塔尔先生带着几件藏品来到了澳大利亚慕世阁拍卖行,参加一次拍卖会,其中,就包括这个木雕罗汉首。
按照惯例,拍卖会的工作人员对所有的拍卖品进行仪器检测,当检查到这个木雕罗汉首时,工作人员发现了异常。
这个木雕内有一团黑影在其中,不知为何物。征得斯塔尔先生的同意,工作人员对罗汉首木雕进行了仔仔细细的检查,终于在木雕的底座发现了一个秘密。
原来,在木雕的底部,有一个小小的机关,因为设计的非常精致巧妙,不细心寻找,很难发现。
拍卖行里的专家这样认为:在佛像的底座内,放入一些经卷、香料,甚至舍利、宝石之类,也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个木雕的底部或许也是如此。
在斯塔尔先生的见证下,木雕底部的小机关被轻轻一拨,“啪”的一声打开了,工作人员使用专用的工具,将里面的藏品缓缓取出来,让人们惊讶不已的是,原来是一张保存完好的大明通行宝钞。
由于木雕内封闭性非常好,防止了这张中国最早的纸币受潮、风化,得以如此完整地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也能说是个小小的奇迹。
大明通行宝钞是什么年代发行的,它的收藏价值现今如何,是什么人将它放入木雕之中的?拍卖行的工作人员对这张纸币的由来进行了追踪。
大明通行宝钞发行于1374年,当时国家百业待兴,执政者明太祖朱元璋,他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社会经济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大明通行宝钞出现了,它是在铜钱供应紧缺,原材料供应不足,国家财政货币储备量少的情况下,颁布施行的,它很好地解决了币材困难的问题,把金银铜钱集中在国家手中。
大明通行宝钞发行之初,按照比价,一贯宝钞兑换白银一两;四贯宝钞,兑换黄金一两。朱元璋还颁布法令,强制老百姓把手里的金银兑换成宝钞,并禁止金银流通,金银只能卖给政府兑换宝钞。
除了固定的给大臣们发工资、给军队发军饷之外,另外,大额的支出主要是临时性的业务,这些临时性财政支出不仅数目大,而且种类多。
比如灾区的赈济物资,对战功卓著的大臣的奖励,政府办公机构统一购买的物资等等,只要是政府花钱的地方,大明朝就用宝钞买单。
为了确保宝钞的顺利流通起来,明政府还采取了各种政策,比如将老百姓应缴的赋税,按照一定比例用宝钞缴纳。
明政府一方面全面推行大明通行宝钞,一方面无限制的印刷,在保证原材料桑皮纸的情况下,让工匠不停地生产。
造成了纸币泛滥,宝钞大幅度贬值,甚至千贯宝钞只值四五钱铜币,百年间,大明通行宝钞从发行之初,到作废之时,竟然贬值了上千倍。
明代宝钞失败了,主要原因有:国家由于财政需求量大,没有控制发行量,宝钞的兑换和回笼不畅,对老百姓的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另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局限下,明政府只是利用强权手段,去强行推行纸币的流通,没有建立相应的准备金制度,对纸币的信用制度认识不深;
最后,大明后期,民间伪造的宝钞堪比真钞,伪钞在民间各级市场的流通,严重破坏了货币流通的正常渠道和流通领域的正常秩序。
大明通行宝钞虽已消失,但它在中国金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独特的价值。正是因为明代宝钞,人们才以钞代表货币,或称“钱钞”、“钞银”,以至于演变到现在的“钞票”。
这张来自600年前的大明通行宝钞标注“一贯”,是当时的最高面额,相当于当时的1000个铜钱,价值不菲。
专家们猜测,能把这么高面值的纸币藏起来而忘记的人家,不是宗亲贵族,也一定是富甲之家。
专家推测,这张大明通行宝钞被藏之时,正值发行之初,这“一贯”钱对比于一两白银。这明朝的男子,可能出于自身的需求,将钱藏匿在罗汉首木雕中,可谓心思缜密。
一是这木雕中的小机关知道的人本来就少,加之,罗汉首一般放置在家族祭司的香炉两旁,人们天天见,反而视而不见。
这明朝的男子,能够选定这样一个藏匿私房钱的地方,也着实费了一番脑筋,可见其是一个心思缜密之人。
自古以来,流传这样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士,莫非王臣”。这天下都是人家皇上的,何况钱财,人家不是想花就花。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国家的财政和皇室的财政是分开管理的,不过,皇上如果想要动用国库里的钱,只有理由合理,就可以把国库里的钱财划归到皇室的财政小金库里,毕竟,国家都是人家的。
西汉时期,当时的盐铁专卖、田赋、卖官进爵等收入,都是属于国家的;而地里的产出、关税、酒税等收入,才是归皇室所有。
值得一说的是,14岁以上成年人的人头税,归国家所有,14岁以下的人头税,叫口钱,每年需要交纳23文钱,其中20文归皇室,3文归国家。
皇室的小金库中,有一部分就来自于3-14岁孩子的人头税,更有甚者,皇室为了多收人头税,竟然从孩子一落地开始,就要缴纳人头税。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逐渐将内库中的钱变成了小金库,皇室还规定,管理内库之人,不得将库管的钱数外传,如有违反者,则处以斩刑。
坊间曾流传,宋高宗时期,他的小金库储存量每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真是举全国之力,来养活皇室宗亲呀。
明代初期,皇室不过几十个人,到了万历年间,皇室人口已达20万人,而这些人是国家财政必须保障其生活待遇的一群人。
到了清代,区分了“国家”和皇帝的“私家”财政,皇帝的“小金库”充公了,从而结束了自明代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皇室和国家财政混在一起的历史。
皇帝随时可以向户部支取日常所需的花销,这样,户部不但要管理国家财政,实际上又成了皇帝的私人财库,只不过这个财库的钱财是有记录的。
皇帝都千方百计地将国家财政变为自己的私房钱,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那老百姓又是怎样对待私房钱的呢?
人们为什么普遍愿意存一定数额的私房钱呢?原因有二,一种是利己,一种是利他。
利己就是为了满足于个人的欲望,为自己存私房钱;利他是为了满足他人的利益,或者是家庭的整体需要,为他人存私房钱。
中国人都相当看重家庭,在家庭利益的前提下,过一点自己的自由生活,比如旅个游、打个球,发展点自己的个人爱好,如果另一半支持,那当然可以名正言顺地花费家庭里的钱财,但如果另一半不支持,这就涉及了私房钱,可以用个人小金库里的私房钱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
家中女性管钱的,绝大多数都为了自己小家庭的利益精打细算,不会存私房钱,而男人也乐得把财政大权交到女人手中,因为他心里清楚,女人会为了这个家,尽心打理,不藏私心。
男人这时,倒是为了自己的方便,会适量地存一些私房钱,用于自己的个人消费。
在老百姓的家庭中,家庭生活越稳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和睦、亲密,家庭成员存私房钱的可能性越小;
相反,婚姻不稳定,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婚姻岌岌可危,家庭成员为了抵御家庭危机和婚姻风险,各自私藏小金库,各自作打算。
普遍认为,将白白获得的钱、过日子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存为私房钱,人们是可以接受的;小额的私房钱可以被接受;在家庭经济控制程度高,经济不自由的前提下,存点私房钱更容易被人理解;或者亲密关系紧张、不信任,存私房钱是能够被人接受。
现今社会,更有一些人认为,通过私房钱来过一些个人生活,来做一些不被家庭其他成员认可的事情,满足了个体欲求,达到了个人目的,同时避免了家庭矛盾,避免了损害亲密关系,对家庭稳定有一定意义的维系作用。
这个600年前的明代木质罗汉首,因其底座内部藏有大明通行宝钞,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人们对私房钱的热议。
2016年12月,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RaphyStar亚洲艺术收藏拍卖会上,斯塔尔先生将罗汉首木雕与大明通行宝钞一起拍卖,标注价格为48032澳元,折合人民币大约218685元,大明通行宝钞的收藏价值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要知道,因为大明通行宝钞的发现,这尊罗汉首的价格翻了几番,岂不是让人惋惜。
藏私房钱虽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但却因此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保存如此完好的大明通行宝钞,了解了大明宝钞的历史,知晓了私房钱的渊源,也能够说是一种偏得呀。
由此可见,藏私房钱,这是祖传的手艺!代代如是,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亦明.中国古代的皇帝如何攒“私房钱”.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2):99-110.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