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城古门楣题字 民居建筑的“眼睛”

    发表时间: 2024-05-20 来源:ballbet

产品说明

  韩城文化渊源丰厚,在历史上名人辈出,有“士风淳茂”、“解状盛区”的佳誉,同时也保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享有“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美称。以党家村和老城为主,遍布韩塬大地的古民居是当地较具特色的建筑。而每座建筑的“眼睛”,则是大门上方的“古门楣题字”。这些“眼睛”,透露着从彰显家族荣耀到寄托美好期望等内容,至今作为民居建筑的重要内容之一,仍在当地广为流行。

  今年75岁的罗建民是韩城西庄镇西贾村人,是当地的古门楣题字民间爱好者和保护者。他介绍,古门楣题字在韩城由来已久,根据研究之后发现,在秦朝时已然浮现了门楣题字。

  “从明朝开始,韩城就有‘朝半陕、陕半韩、韩半解’的说法,意思是说朝廷官吏中陕西籍贯的人较多,陕西籍的官吏中韩城人较多,而韩城人做官的又以姓解的最多。另外,解家还有‘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的佳话。”罗建民说,外出当官的人多了之后,这些达官贵人在家乡建设宅院时,更看重门楣题字,客观上也推动门楣题字成为潮流。

  目前存下来的最早的门楣题字,就是镶嵌在韩城市南潘庄村的“秩重华封”。其中,“秩”代表了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华”指的是十分显贵、显要,表明重要的官职为朝廷所封。这块门楣题字始于明朝,已经历时五百多年风雨沧桑。

  受到达官贵人的影响,从明朝开始,门楣题字也逐渐在寻常百姓中开始流行。时至今日,当地居民在建房时仍有给门上镶嵌门楣题字的传统。

  而在罗建民等人的努力和保护下,韩城古门楣题字在2009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经过多年研究,罗建民依据内容的不同,将门楣题字分为四类。这中间还包括:家族的标志,如韩城市金城区吴家巷有一户人家的门楣题字为“三槐世泽”,三槐代表朝中三公这一类的高级官员,宋朝时有王雍、王仲、王素兄弟三人分别任兵部、户部、工部尚书,所以有“三槐世泽”的美称,后来这也成了王姓的标志。

  同时,门楣题字也是权贵家族的代表。比如在韩城老城张家巷有一户人家的门楣题字为“十马高轩”。汉代以“五马”代指郡太守,“十马”就是两个“五马”,“高轩”则指所乘之车,转意为住所。因明朝时的薛同术、薛之屏父子二人,分别在嘉靖和万历年间官居知州,故门楣题字为“十马高轩”。

  对于普通百姓家庭来说,门楣题字的内容一方面代表着家族的信仰和追求,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整个家庭的居住环境等,也包含着对家庭的期望等。而这一类门楣题字在韩城最为普遍,如“孝悌慈”、“谦受益”、“和为贵”等。

  1月16日,罗建民在接受华商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小时候家庭条件差,他从13岁时便开始有效学习木瓦匠技艺,学成后便开始给附近的居民盖房挣钱。

  “我们韩城自古就有给门上题字的传统,原先多为在砖上雕刻。给别人盖房时,主人经常会让给雕刻门楣题字。”罗建民说,自此他就开始在打工中接触这些,随着岁月的积累和沉淀,也逐渐对古门楣题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工作需要,他开始对门楣题字进行搜集和整理。从1982年开始,他走遍了当地的大街小巷和村村落落,将发现的门楣题字等用纸和笔拓下来,回家后再描出,至今已收集整理了上万幅题字内容。罗建民说,虽然年轻人都觉得做这事毫无意义,幸好还有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的支持和鼓励,帮他取梯子、找纸笔等,众人的热情让他十分感动,也是他坚持将这件事进行下去的动力。

  如今,经过60多年的积累,罗建民老人已成为研究古门楣题字的专家。他认为,如果把一座民居建筑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么门楣题字就是这一个人的“眼睛”,就像从一个人的“眼睛”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气质一样,从门楣题字中,也能看出一个家庭的背景和文化渊源等内容。

  罗建民还在研究中发现,这些门楣题字大多出自当代的文人墨客名家之手,字体有的是隶书、楷书,也有的是行书或草书,形式多种多样。他认为,韩城的古门楣题字,将文字的优美与书法艺术的气韵相结合,达到了意美、音美、形美的境界,呈现出文史之乡特有的文化魅力。

  为了进一步做好古门楣题字的保护,罗建民已将自己搜集的上万幅拓片捐给韩城市档案馆,并从中挑选了200幅,于近期指导完成了雕刻。

  他说,如今门楣题字仍然盛行于韩城,但随时代的变迁,不但门楣题字的内容更加富有时代气息,人们也使用了如“自立自强”、“和谐门第”等新词语,创作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比较欣慰的是,目前韩城已经有10多个年轻人能雕刻门楣题字,而且是使用电脑雕刻的技术,刻出来的题字更加规整。”罗建民说,希望有关部门对一些极具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但已出现破损的古门楣题字进行保护,将门楣题字这种民间传统文化形态更好地发扬光大。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