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鉴 中国传统雕塑中的文化密码
发表时间: 2024-02-26 来源:ballbet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中华民族创造了独特而精湛的雕塑技艺,各种材质、工艺、造型和风格的雕塑,不仅表现了工匠和艺术家的审美感受、艺术理念,也映射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思想状态,同时反映着不同地域的鲜明特色。作为民间艺术瑰宝,从悠久历史中走来的传统雕塑艺术,在世代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 来自曲阳的石雕作品《徐光启像》日前“落户”利玛窦的故乡——意大利马切拉塔 朱裕华 供图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是我国有名的石雕之乡,从云冈石窟、乐山大佛、敦煌石窟、五台山佛像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再到故宫、圆明园、颐和园、人民大会堂的建筑石雕,处处都留下了曲阳人的雕刻艺术,呈现着曲阳石雕的印记。
史料显示,曲阳雕刻艺术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曲阳县境内有一座黄山,横卧东西,状若银龙,也叫少龙山。据《曲阳县志》载:“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黄山盛产洁白晶莹的汉白玉,脂润坚韧、质地细腻,是雕刻用的上等石料。传说张良之师——与鬼谷子齐名的黄石公写下《雕刻天书》,才有人在黄山上创习石木雕刻。据位于曲阳城西部北岳庙内碑文记载,黄石公曾在此山修行,召集当地石匠艺人修建殿宇,雕刻石狮等兽类,山上有“黄石公庵”。
早在汉代,曲阳石工即用黄山汉白玉雕刻碑碣等物。满城汉墓出土的5件汉白玉男女俑即为曲阳黄山汉白玉雕刻而成,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曲阳石雕作品。汉武帝曾盛赞曲阳为“雕刻之乡”。从此,曲阳石雕技艺日趋精湛,雕刻艺人辈出。曲阳县城南有座“狗塔”,据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为纪念一只曾保护他逃出大火的义犬而征召当地石匠修建的。塔内壁上残存各种人物、鸟兽之类的雕塑。魏晋南北朝时,曲阳石雕中的佛像、石狮已独具风格。1953年,古刹修德寺发掘的出土文物中,有佛像、金刚像等石雕作品200余件,在这些雕像的底座上,均刻有北魏正光(520—524)、东魏天平(534—537)等年号和作者姓名。经查,这些石雕作者都是曲阳县人。
到了唐代,曲阳成为中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元代,曲阳石雕已享有盛名,例如北岳庙内主要建筑德宁之殿回廊四周的白玉石栏杆上,雕刻的99只狮子精巧生动、形态各异、无一雷同。当时还涌现出了杨琼、王道、王浩等一批杰出的民间雕刻艺人。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召集各地能工巧匠兴建大都(北京),在赶赴大都途中,出身于雕刻世家的杨琼利用数个晚上精心雕刻成一狮一鼎,进京后在被诏见时献于忽必烈。忽必烈见其雕作精巧绝妙、独具匠心,连声称赞“此乃绝技也”,遂令杨琼管领燕南诸路石匠,建造大都宫殿及城池。1276年,皇城崇天门前准备建一周桥,朝廷向大都的能工巧匠征求周桥的设计图案,众人“绘以图,呈帝阅,多不可”,唯有杨琼所绘设计图案被忽必烈选中,并受命督造。工程完工后,忽必烈亲自前往验视,见此桥造型别致优美、做工精巧细腻,不禁大加赞赏,赏赐杨琼两件黄金满衿上尊,还赐御酒为杨琼的母亲祝寿。不久后,忽必烈又加封杨琼为武略将军。据记载,明代建造的前的金水桥,正是以杨琼所造周桥为蓝本设计建成的。明清时期,曲阳石雕工艺更加精湛。清末,曲阳人刘普治雕刻的《仙鹤》《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以致“天下咸称曲阳石雕”。
说到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著名雕刻艺术家,不能不提一生从事雕刻艺术的刘东元。刘东元是曲阳县东羊平村人,新中国成立前,他主要雕刻仿古碑刻、门狮、龙凤呈祥以及大户人家墓地蛟龙碑、降香亭、贞节牌坊等作品,还于1931年至1937年参加修建五台山龙泉寺石碑坊和南山寺等诸佛像以及建筑艺术雕刻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刘东元曾多次完成我国重大工程中的石雕任务,包括1952年至1958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工程、1955年至1958年的赵州桥重修雕刻工程、1959年的北京“十大建筑”石雕工程、1969年至1970年的重修北京石雕艺术工程、1977年的毛主席纪念堂汉白玉栏板石雕工程等。刘东元还曾多年担任河北省石雕行业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委,先后培养出以卢进桥、范银锁、刘占法、范铁信、甄彦仓、安荣杰、刘国进、刘同保等一大批雕刻名家、大师。
到了现代,古老的曲阳石雕在刘东元的弟子和后辈传承人手里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他们承继传统技法,用锤子和钎子不断谱写石雕艺术的新篇章。因石材硬脆、雕刻难度较大,传统的曲阳石雕一般只适于雕刻大型的石兽和碑刻,雕刻一些微型的人物、佛像时,其服饰、衣纹、首饰的细微之处往往显得僵硬死板。卢进桥(1927—2009)在熟练掌握牙雕、玉雕、木雕、石雕的刀法后,将这几种雕刻技法反复尝试、比较,经过数年的探索,独创出剥荒、定型、雕琢、磨光、打亮结合的镂雕技法。1985年11月,卢进桥创作的石雕《天女散花》《坐兽观音》《三大仕》以及一对雄狮、一匹马等7件作品,被选送到第四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展出。1986年,卢进桥雕刻的《观音驯兽》和《卧兽观音》在全国第六届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荣获银杯奖。他还为全国近20个省、40多个城市以及日本、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园林雕刻了作品。1986年1月,卢进桥与曲阳县第三中学创办了全国第一所雕塑专业学校——曲阳县雕刻学校。此外,曲阳雕刻的西洋流派创始人甄彦苍(1938—2014),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雕刻技法,促成雕刻艺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曲阳石雕的发展拓展了新天地。在甄彦苍的带动下,西方人物雕像在曲阳快速地发展起来。生于1947年的安荣杰,被称为“世界巨雕大王”,他自幼酷爱艺术,投名师,游四方,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他在实践中发明了巨雕放——“纵横线放”,并运用这一方法成功完成了八大巨作,其中,《哼哈二将》以及广东三水卧佛、山东蒙山老寿星像等巨雕工程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1995年,曲阳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2006年,曲阳石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曲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石雕)之乡”。2011年,曲阳雕塑产业园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2019年的一份资料显示,曲阳县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名(卢进桥、王树昌、刘同保、刘红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名(卢进桥、甄彦苍、安荣杰、刘同保、刘红立),省级工艺美术大师4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2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37名,市级非遗传承人3名,高级工艺师700多名。雕刻艺术根在民间、魂在匠心、重在传承,作为艺术的传承、文化的记录,曲阳石雕这一中国特色工艺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漫步在山东省高密市街头,很多人会被一些商家的泥塑摆件吸引。这些摆件造型不一,有抱着鱼的娃娃,有憨态可掬的“神仙”,还有可爱的老虎等。有人拿起来把玩,不经意间触碰到“机关”,还会被突然响起的叫声吓一跳。这些就是高密泥塑,文学名家莫言家乡的特产之一。
相关文献记载,早在明代,今天的高密市聂家庄村一带就有人以制作“泥墩子”为生。“泥墩子”类似现代的烟花,在娃娃造型的泥坯内装入火药,燃放之后,剩下的“泥墩子”被百姓放在家中做摆件。清代前期,聂家庄村制作的“泥墩子”发生改变,作为烟花燃放的功能消失,转而成为纯粹的玩具摆件,且造型更为丰富,出现了泥老虎、泥鲤鱼、泥花草等。这一时期,聂家庄村制作的泥塑主要在周边的胶东半岛地区销售,制作泥玩具也成为聂家庄多数村民的谋生手段。新中国成立以后,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让高密泥塑出现蒸蒸日上的势头。当地泥塑种类不断丰富,产品远销山东省内的沂蒙山区以及东三省等地,也助推聂家庄村村民和周边民众过上了富足生活。
泥塑的制作技艺并不复杂,但要做好不容易。首先是原型打制,用雕、塑、捏等手法,经过磨光、晾干等环节,做出原型。其次要进行翻模,将泥土印压原型产生模子,一般为单片模子或者双片模子。然后是脱胎环节,将和好的泥巴擀成片状,压进模子,合拢压紧,并在泥塑作品底部留一个“活口”,使泥胎内外空气流通。最后上色,在彩绘颜料中加入水胶,增加颜料黏性。
聂家庄一带出产“红岗子土”,用这种土做出的高密泥塑,十分紧实坚固。能叫,是高密泥塑区别于另外的地方泥塑的一大特色。多数高密泥塑均能通过吹气或者拉动的方式发出哨音,因为这门技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用作玩具,能动且可以发声的物件,更能吸引孩子们。造型方面,高密泥塑也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化。上百年来,保留至今的经典款式有“泥叫虎”“抱鱼娃”等,寄托了民众对平安顺遂生活的美好向往。
作为高密市的代表性民俗项目,高密泥塑近些年迎来又一个繁荣发展的春天。2021年,聂家庄村联合周边几个村成立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主要经营泥塑产品制作、批发、零售等,建立起一条泥塑产业链,全力推动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一条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随着高密泥塑市场逐步扩大,相关这类的产品走进山东各大景区和商场。同时,高密泥塑解决了一大批本地民众的就业问题,也正在吸引慢慢的变多年轻人返回家乡,围绕泥塑的制作、营销进行创业。“90后”的聂家庄村人聂鹏,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非遗传承人。他在探索创新高密泥塑造型之余,利用互联网学习和参加培训等方式,不断拓宽眼界,近年来在非遗研学、文化创意研发、泥塑人才培训等领域重点发力。今年暑期,一批又一批的外地研学团队来到聂鹏的泥塑工作室,学习体验这门高密特色的民俗手工艺。高峰时段,聂鹏一天能接待六七个研学团队,有近千人之多。
高密泥塑带给当地群众的幸福日子还在继续。8月中旬,高密市第三届非遗艺术节举办,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入高密市红高粱艺博园,参观泥塑文化艺术馆。聂家庄村将闲置多年的小学改造为非遗工坊,设置了“研发中心”“体验教室”“生产车间”等十几个功能区。据了解,仅“泥叫虎”一款产品一年就能生产40万个。这两年,依托泥塑制作研学,聂家庄村周边还相继涌现多个采摘园、农家乐等。小小的高密泥塑,帮助聂家庄等村庄绘出了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的潮汕地区,有“海滨邹鲁”之称,这里濒临南海,海岸线曲折绵长,多优良港湾,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距今8000多年前的南澳象山文化遗址、6000年前冶陶的陈桥村贝丘遗址,还有潮州陶瓷、“南澳Ⅰ号”、红头船、樟林港、汕头埠、凤岭古港、南澳港等,都是潮汕海洋文化的重要见证,并形成了“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的说法。潮汕地区的建筑、陶瓷、木雕、嵌瓷、榄雕、渔歌、鱼饭等,也多与海洋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它们作为历史悠远长久的艺术、民俗、饮食传承,与潮汕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潮汕贝雕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融合了当地的木雕、嵌瓷、橄雕、玉雕、壁雕、灰塑等技艺,是潮汕地区海洋文化同当地传统民俗结合的产物。
在我国,自夏朝开始直至西周,曾将贝壳作为货币支付。宋代陈祥道所撰的《礼书》中,有“漆几、文贝、雕玉”等记载。清代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五十三记载:“仍几雕玉,仍几文贝,仍几漆,仍几注华玉,文贝雕刻镂皆以饰。”可见,贝壳以及贝雕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海滨居民对贝壳有着更为深厚的情感。不少潮汕人吃了响螺等之后,还会把漂亮的贝壳收藏起来,欣赏把玩,出售贝壳在海边人家中也很常见。此外,很多潮汕人的童年记忆中,都有瓦窑烧贝壳灰、用贝壳灰发灰起厝、孩子挑贝壳灰中的贝壳玩耍的场景。潮汕传统建筑的墙体多以灰、沙、土结合,独特的工艺、精工细作的舂墙等,让墙体可以经得住岁月沧桑而不被损坏。潮汕瓦窑烧灰通常就地取材,将贝壳以高温煅烧,用时再加水发灰,形成的白色粉末,加以红土、河沙搅拌,形成牢固的墙体。
潮汕贝雕的制作重视因材施艺,取天然的材料,根据贝壳的色泽、纹理,依势取形、依形而造,雕刻出纯朴天然的工艺品。譬如,有斑痕的贝壳,雕成带着疤痕的树木躯干;有螺丝旋纹的贝壳,雕成仕女的发髻;江瑶贝、银壳贝,可以雕成树叶;海螺、鸡心螺,可以雕成红色的枫叶,等等。每件潮汕贝雕作品的完成,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精雕细琢,通过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将其制作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造型——这与木雕、玉雕、榄雕中的通雕、平雕、半浮雕有相通之处,与嵌瓷、灰塑的工艺也有一定结合。
潮汕贝雕作品多姿多彩、惟妙惟肖,贝壳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纹理优美,常见雕刻题材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草、虫鱼鸟兽等,体现了制作者的高超手艺和艺术审美,带给人们视觉的冲击与美的享受。
潮汕贝雕多出现于汕头潮阳、揭阳惠来、潮州等地,潮阳海门的贝雕工艺厂、汕尾陆丰的甲子贝雕厂等,所生产的贝雕在20世纪70年代已享有盛名,其主要作品《莲峰浩气》《礐石山光》《南澳大桥》《汕头小公园》《玄武灵声》《影舞升平》《花开富贵》《鸣春图》《嫦娥奔月》《水仙花开》等,反映了潮汕的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和传统民俗,成为潮汕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中国砖雕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演化发展而来,最早用于墓室装饰,因其性质稳定,冷热水火都不怕,并且不易受到侵蚀,从古至今在传统古建筑中广泛应用。
北京砖雕,位列中国砖雕艺术“四大名旦”(京雕、徽雕、苏雕、晋雕)之首。相比苏雕、徽雕等南派砖雕,北京砖雕艺术更加雄浑大气,有皇家气派,题材以龙凤、珍禽瑞兽、名木花卉、博古为主,人物比较少见,大多作为京城官吏、富豪宅院的厅堂、大门、照壁、山墙、园林等建筑的装饰,形成了一种官式风格特征。
砖雕在北京的四合院中最常见。目前,西四北二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十条、南锣鼓巷西侧的胡同、礼士胡同等地砖雕比较集中,在四合院的大门、影壁、垂花门、廊心墙、博缝头、戗檐、直檐、垫花等部分,都能够正常的看到各种精美的砖雕图案。
作为传统建筑的组成部分,北京砖雕既彰显了一种建筑文化,也是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传统价值观念和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反映。北京四合院砖雕上的很多图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向往。如玉兰花和海棠花象征玉堂富贵,菊花和家雀寓意居家欢乐,花瓶衬着牡丹花和鹌鹑代表富贵平安。此外,北京砖雕还是一种隐形的身份名片,透过不同的砖雕图案,能够准确的看出这家是官宦还是富商,抑或读书人。
北京砖雕技艺一直由张氏家族传承,历经七代,始终保留着纯手工制作的技艺特征。张氏家族是工艺世家,世代以建筑雕刻、彩画、泥塑为业。18世纪,家在南京的张尚祖作为能工巧匠被征召进京,开始了张家在京城从艺的历史。张尚祖擅长砖雕龙凤,主攻营造皇家园林,之后历经张靖堂兄弟、张廷相兄弟、张俊德兄弟、张世全兄弟等几代人传承至今。张俊德晚年在北京大栅栏开设“德明阁”商业字号,主要经营北京砖雕和老北京民间泥塑。如今,“砖雕张”第六代传人张彦在北京顺义区杨镇陀头庙村开办的北京德明阁古建筑装饰中心,仍然沿袭了张氏家族的老字号,继续着砖雕老手艺的传承。
2009年,北京砖雕被列入第三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张彦是经北京市政府认定的北京砖雕项目唯一传承人。出生于1965年的张彦,5岁时跟随父亲张世全学习北京砖雕手艺,从艺至今已有50多年。“古代各地的能工巧匠进京,但在雕作上不允许保留地方特色,而要严格按照皇家工艺标准和要求做。因此,北京砖雕带有浓厚的皇家官式风格,讲究主次有序、构图饱满,选用高贵的正青色砖料。”张彦说,“北京砖雕的风格不是那种抒情小调,而是透着北京‘爷’的霸气,就像作品中常出现的叶子和叶脉,线条很直、很有力度。北京砖雕中,瑞兽、花草、博古等形象居多,寓意富贵、长寿、多子多福等。”张彦介绍,北京砖雕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作品中基本都有山石或山水的形象,寓意有靠山,这也是北京皇城文化的一种体现。
北京砖雕承载着很多北京人的生活记忆,近年来,作为对老北京生活的一种念想,人们对北京砖雕室内装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让张彦的砖雕订单量大增,尤其是2008年他为北京奥运村制作了一组名为《国腾》的砖雕作品后,很多海外订单也接踵而来。尽管如此,张彦并不因追求市场效益而忽视非遗老手艺,他从始至终坚持纯手工的北京砖雕制作,采取生产性保护方式,先带徒传艺,保证手艺能够传承下去,再进入市场,未来慢慢形成北京砖雕文化产业链。
张彦传承的北京砖雕,制作程序从选砖开始,然后是磨砖、修砖,一般取见方的形状,术语叫“裁方”,接着上线描图(行话叫“上谱子”)、打底(即在图案线条之间的空白处打眼)。打底之后,开始用平刀进行分势,即将图案从砖面中凸显出来,之后细化、清口、净面,最后出古韵。“砖雕张”的作品最出彩的地方就在清口这步,一幅好的作品不仅要看构图是否完美,还要看雕口。在雕技上,雕口必须落刀不改,一刀到位,不能重口。雕口或圆或直,都必须齐整有力,刀刀见功夫。比如,“雀口”部分的锐度(即叶子尖部分)就像用细笔画出的一样;叶脉线也不是简单的一条直线,而是呈现微妙的粗细变化——这都是“砖雕张”的特有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