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手工艺引领艺术回归生活

发表时间: 2024-05-23 来源:新闻中心

  去年冬日,一场“创造东西”手工艺术博览会 (SCAF) 引发了编辑部关于手工艺的探索和讨论。

  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造物文脉,衣食住用,智慧匠心,塑造了生活的艺术。玻璃、陶瓷、漆艺、木雕……无论何种手工艺,从开始就与人类生活从始至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高科技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法、审美观念让手工艺也长出了新生命,它们在社会文化转型、消费改变生活方式的当下,已经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如何赋予传统手工技艺与材料在当代文化框架下的新生命,将艺术融入日常、提升家居品质、满足大众的审美诉求,营造当代语境下的新美学生活方式,成为手工艺行业发展的新命题。

  本期专题我们聚焦“当代手工艺”,将艺术从庙堂的高阁上请下来,回到日常,重塑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的东方生活美学。

  回望历史,手工艺术品作为日常生活的精神载体,向来是时代变迁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物和见证者。手工艺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审美和劳动的实践形式,应该在当代被赋予新的价值。流水线生产的手工艺品固然仍将占据较多份额,但是随着大众生活水平和审美品位的逐渐提高,对于艺术家、设计师或手工艺从业者专门打造的个性化手工艺艺术作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一方面,他们的创作理念,以及对于手艺之艺术价值的拓展不仅顺应了社会变迁的需要,而且正在主动地参与新生活美学的创造;另一方面,一系列当代手工艺品牌成为如今的潮流热点,经历的正是一种生活价值回归的历程,是回到生活本身、创造生活之美。

  在文化史、美术史、设计史的发展过程中,手工艺是贯穿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手工艺”,属于西方舶来词汇。西方手工艺概念Craft来源于撒克逊语 Craeft,其原意为力量、体力和威力,引申意为技巧艺术和才能,后来演变为行业和需要特殊技巧的工作。在西方,手工艺的内涵跟随时代发展在不断改变。

  在国内,《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曾将“手工艺”定义为“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按照这一个逻辑,像青铜器、漆器、陶瓷、刺绣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手工艺的代表。到了近现代,中国手工艺获得“工艺美术”这一新的文化身份。手工艺向工艺美术转型,意味着打破了手工艺与艺术之间的界限,让手工艺生产与现代艺术观念、艺术设计观念紧密结合到一起,从而有助于它在与近现代机器工业的竞争中及时调适。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各类“观念先行”的实验艺术或先锋艺术在中国出现,工艺美术大行业似乎在这场“艺术风暴”冲击下跟不上形势了,行业内的手工艺者也被迫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寻找手工艺新的价值依托。

  “千禧年”后,伴随着时代发展和审美需求的变化,“手工艺”又有了新的阐释。当代手工艺在艺术观念、表现手法、审美取向上与绘画、雕塑、装置、艺术设计等艺术形态进行了更广泛的跨界融合。比如,从传统织造、刺绣、竹编、镶嵌等手工艺中蜕变出视觉上的冲击力强的当代纤维艺术;从青铜器、漆器、陶瓷等工艺中衍生出来的雕塑装置等,它们已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或者手工艺。

  时至今日,随着对工艺美术、手工艺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系的探讨慢慢的变多,作为物质与精神共有的工艺美术、手工艺,现在又重新回归学术和生活中。新的经济模式、新的花钱的那群人、新的生活方式也要求工艺美术、手工艺紧跟时代潮流,继承传统,拓展功能,以满足大众对于审美日渐增长的需求。因此,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审视手工艺,显得很重要。

  在传统语境中,手工艺更让人联想到工艺品的制作,尤其是通过传统材料、手工技艺传承打造的如掐丝、珐琅彩、刺绣、玻璃吹塑等,它们往往和该领域的手艺传承人或世家紧密相连。而当代的手工艺,面临着“非遗”技艺的复兴、演绎、突破和创新。面对市场新的诉求,也同样面对着国际平台的召唤和挑战,如何在技艺的“技”上,植入新的“艺”,使其能够真正与时俱进的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需求成了新的课题。2023年12月在广州出现了中国首个唯一聚焦当代手工艺术的博览会——“创造东西”手工艺术博览会 (SCAF),引入“art fair”的博览会形式,提供了一个思考、交流和互鉴的平台与契机,而由此展览亦引发了笔者对于当代手工艺的几点思考:

  第一,在“技”与“艺”间,更强调艺术性。艺术性是手工艺的本质属性,手工制作的步骤中对材质的理解、对工艺的精炼以及对完成品展示的考量,都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使得手工艺品具备了某种灵韵,它们不再只是日用品,而是赋予了生活空间文艺复兴般的气息,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展陈。如果过度强调技术本身,大多数情况下,很难突破传统手工的形制。因此,在传统与当代的选择之间,我们该继承传统之“技”,拥抱当代之“艺”。

  第二,“手工艺术品”概念的模糊与延展。当下的手工艺品,随着自身的演绎和发展,似乎正在不断地模糊着其既有概念,在“工艺品”“设计作品”甚至是“当代艺术”的概念之间游弋、彼此交织。与其说,这些作品是“手工艺术品”,不如说,很多是基于“设计作品”或是“当代艺术”向“手工艺”的一种融合。譬如,当具有功用性的茶具设计作品与手工艺的大漆技艺相结合,那么,它们的元素更加多元,而概念的界定却更为模糊。抑或是具有手工艺者个人观念的、突破传统形制的抽象摆件,它本身已不再是一个珐琅瓶或者彩陶器,它只是一种美与概念的载体,那么,它是否也同当代艺术中的装置或雕塑作品实现了某种内在的链接呢?

  第三,对于材料表现形式的大胆创新。在本次博览会上,显而易见大量有心为之的精心巧做:传统的玻璃材质不再晶莹剔透顺滑光泽,而是将其打造成细密泡沫一样的浇筑品,那种内在肌理的拉丝、绵密和纤维感,甚至让观众不禁感叹,这是玻璃质地的创作?又或者,利用大漆的光泽与金属质感的相像相仿,打造成极具现代感的“金属”材质,而上手一拿,竟然如此轻盈——原来是苎麻做坯的大漆作品!也有艺术家将草本苔藓与陶土相结合,打造出湿润绿色的生态感,或者上演一出“偷梁换柱”,用高温瓷打造出一座新的太湖石,既有石头的质感,又有金属的光泽,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共通互联。而用漆器制作出的敦煌壁画系列,在层层绘制的过程中,又怎能不让人追诉起历史中的大漠孤烟?层层叠叠的大漆和黄土壁画上的敦煌飞天相结合,竟毫无违和之感。

  第四,传统的痕迹,国际化的语言表达形式。“80后”“90 后”的艺术家有着更多出国留学的机会,从而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融入一些有趣儿的“国际味儿”。可见光空间的刘文琦创作的陶瓷画,改变了传统陶瓷画釉色鲜艳浓重的观感,通过极简的灰白光影,打造不失东方韵味却极具现代主义风格的新式面孔。而贾志超的作品将胡桃木打磨出极致细腻的光泽,但其外形却如同某种外星新生物,圆滑润糯,有触角又多足,可可爱爱引人把玩。

  以上,可见当代手工艺在艺术和设计的边界中游离,不断地拷问手工艺本体性的同时,也在一个更广泛的领域中成为当代艺术和文化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

  当代手工艺拓展了工艺的边界和思考方式,让工艺在跨界中更先锋、更有观念。对于当代艺术而言,通过工艺找到了一种指向本土的媒介,获得了观念艺术在地的可能性。SCAF 在回望手工艺本源的同时,对中国当代手工艺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种种关系进行了一次梳理,从多重维度为手工艺的未来发展厘清道路。

  其实在国际市场上,当代手工艺术博览会市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非常成熟且具备专业权威性,例如英国的COLLECT、芝加哥的SOFA、新晋的日本金泽KOGEI,这些艺博会都对该国当代手工艺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过去的十年中,这种手工艺术品创作也获得了艺术市场的认可,收藏家、画廊、艺术博览会和拍卖行都热衷于拥抱手工艺作品。另据国际市场研究公司IMARC 报告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手工艺品市场规模已达到7522亿美元,预计这一数字至2028年将增加至12966亿美元。报告认为,手工艺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和传统,同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年轻一代的反大规模生产价值观也是手工艺市场扩张的动力之一。以手工艺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复兴,正引导当代年轻人向推崇“国潮”情感化的文化认同转变。在当下,消费和使用高品质、有设计感、艺术性强的手工艺“潮品”,正越来越成为一种全新、时尚的生活方式。我们大家可以看见不少手工艺艺术家成立了自己的本土品牌,还有不少高端品牌将手工艺术作为重要设计元素来展现,使手工艺技术与高端品牌融合共生,他们开始重新定义“奢侈品”的模样。

  可见,手工艺的当代转化并非简单的商业化升级,而是生活美学演进的必然产物。在高品质、有设计感、艺术性强的手工艺品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窥见艺术与设计的巧妙结合,更可以感觉到一种源于人们内心对美好于有温度的生活的渴望。这种生活方式的兴起,恰恰体现了人们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同时,寻求精神归宿与生活质量提升的共同愿望。这种愿望倒逼着手工艺潮品创新,无论是在功能性、观赏性,还是在情感交流层面,都凸显了这种手作的新美学生活方式与时代的同步发展。

  应该说,手工艺构建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可感知、可体验、可实践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也只有回归生活,手工艺才有演进更新的基础和动力。

  ②《艺术设计研究》,2020年第2期,《关晓辉:西方手工艺的概念与内涵考析》。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第 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