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雕刻人生 让传统工艺“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表时间: 2024-09-09 来源:贝博官方BB艾弗森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17日6时讯(通讯员 陈刚)木雕作为传统工艺,运用每块木头不同的自然纹理及独特的构造形式,木雕师傅用巧手重新打造,赋予了木头新的生命,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独特效果。
在重庆市铜梁区“非遗”传承人陈正学的手里,一块块朽木经过他的雕刻,变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在几十年的“非遗”传承中,他既雕刻了无数精美的作品,传承了传统技艺,也雕刻出了自己多彩的人生。
近日,笔者走进陈正学的雕刻工作室,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摆放其间,将工作室装扮得古朴古雅。很难想象的是,旁边堆放的普通原木,经过雕刻,会变成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出生于1977的陈正学是四川简阳人,职中毕业后在成都新型材料研究所上班。1998年,陈正学去成都东阳木雕工艺厂会友,阴差阳错结识了木雕。正是这次拜访,让木雕行业多了一位传承人,也改变了陈正学的人生轨迹。
“当时,我被师傅们神奇的技艺所折服,一件件平凡的木头在他们手中经过雕刻,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陈正学回忆道,他当即拜工厂技师马健军为师,辞职专心学习这项传统工艺,走上了艺术之路。
经过几年的潜心苦学,陈正学系统地掌握了木雕的技艺,但他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继续在传承的道路上探索着。“木雕大概工序有绘图、打坯、修光、打磨、涂漆等多个步骤,如果只学会这些技艺,不继续专研,只能成为一个匠人,而不能成为大师。”陈正学说,虽然自己离大师的水平还有距离,但要在这条路上继续“打磨”自己。
因一个人爱一座城。从1999年与铜梁本地姑娘相知、相爱,陈正学就定居于铜梁,他也深深地爱上了铜梁这片沃土。陈正学的木雕艺术题材大多是吉祥图案、山水花鸟、民俗风情等几大类。作为铜梁女婿,他的木雕作品常常带有浓浓的铜梁特色。陈正学专门以安居古城为灵感,历时两个月,用阴沉金丝楠木制作了一个古色古香的茶盘。茶盘的边沿精雕细刻了一幢幢极具古城特色的安居民房,临水而建的吊脚楼再现了安居古城文化,让人一眼难忘。
而陈正学的“荷”系列木雕摆件作品,主要以荷叶、荷花、莲藕造型为主,生动别致,极富大自然野趣。“我们中国人讲究‘和为贵’‘和和美美’,以荷为主要造型制作一系列的装饰摆件不仅美观而且符合传统审美。”陈正学说,木雕作品不光是简单的艺术加工品,更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木雕艺人有义务让手中的木雕讲述出一段生动的故事。
辛勤的付出必将结出累累硕果。2019年,陈正学成为铜梁区“非遗”传承人。当年9月,他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作品参加了第五届重庆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获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被评为第五届重庆工艺美术大师。
同许多“非遗”技艺一样,陈正学的木雕技艺也面临受众面小、作品价值不被市民接受等诸多困境。如何在传承的同时,又让这个比较高雅的艺术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里,陈正学进行了有益地尝试。
“木雕作品全靠手工制作,因材料、雕刻人手法的不同,所以出来的作品就是‘独一无二’的。它饱含了作者巨大心血,正因为如此,木雕作品的市场售价比较高,一般市民难以接受。”陈正学说,作为一个以木雕为职业的传承人,他首先要安身立命,要让自己的产品能够售得出、有效益。为此,他尝试在“非遗”传承与推广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过摸索,他尝试着开发木雕的衍生品,即作品选材面向市民日常所需的果盘、茶盘、茶几、垫子等,期以赋予木雕作品更多的实用性,通过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让木雕制品也能让普通群众有能力消费,从而让木雕制品有更多的人了解,进而喜欢。
同时,陈正学还瞅准铜梁龙这张文化名片,致力于将龙文化与木雕相结合,开发一些龙文化木雕产品,并加以包装,既扩大铜梁龙的影响力,又助推铜梁文旅融合发展。
2017年,陈正学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木雕工作室,希望打造个人IP,吸引更加多的木雕爱好者前来交流,共同提高木雕技艺。“虽然传承之路有些坎坷,但我既然已经选择了,就要继续坚持到底,我相信这项传统技艺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陈正学表示,现在他每个月都会雕刻一两件原创木雕作品,既是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又是为了探求木雕艺术的真谛。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17日6时讯(通讯员 陈刚)木雕作为传统工艺,运用每块木头不同的自然纹理及独特的构造形式,木雕师傅用巧手重新打造,赋予了木头新的生命,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独特效果。
在重庆市铜梁区“非遗”传承人陈正学的手里,一块块朽木经过他的雕刻,变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在几十年的“非遗”传承中,他既雕刻了无数精美的作品,传承了传统技艺,也雕刻出了自己多彩的人生。
近日,笔者走进陈正学的雕刻工作室,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摆放其间,将工作室装扮得古朴古雅。很难想象的是,旁边堆放的普通原木,经过雕刻,会变成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出生于1977的陈正学是四川简阳人,职中毕业后在成都新型材料研究所上班。1998年,陈正学去成都东阳木雕工艺厂会友,机缘巧合结识了木雕。正是这次拜访,让木雕行业多了一位传承人,也改变了陈正学的人生轨迹。
“当时,我被师傅们神奇的技艺所折服,一件件平凡的木头在他们手中经过雕刻,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陈正学回忆道,他当即拜工厂技师马健军为师,辞职专心学习这项传统工艺,走上了艺术之路。
经过几年的潜心苦学,陈正学系统地掌握了木雕的技艺,但他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继续在传承的道路上探索着。“木雕大概工序有绘图、打坯、修光、打磨、涂漆等多个步骤,如果只学会这些技艺,不继续专研,只能成为一个匠人,而不能成为大师。”陈正学说,虽然自己离大师的水平还有距离,但要在这条路上继续“打磨”自己。
因一个人爱一座城。从1999年与铜梁本地姑娘相知、相爱,陈正学就定居于铜梁,他也深深地爱上了铜梁这片沃土。陈正学的木雕艺术题材大多是吉祥图案、山水花鸟、民俗风情等几大类。作为铜梁女婿,他的木雕作品常常带有浓浓的铜梁特色。陈正学专门以安居古城为灵感,历时两个月,用阴沉金丝楠木制作了一个古色古香的茶盘。茶盘的边沿精雕细刻了一幢幢极具古城特色的安居民房,临水而建的吊脚楼再现了安居古城文化,让人一眼难忘。
而陈正学的“荷”系列木雕摆件作品,主要以荷叶、荷花、莲藕造型为主,生动别致,极富大自然野趣。“我们中国人讲究‘和为贵’‘和和美美’,以荷为主要造型制作一系列的装饰摆件不仅美观而且符合传统审美。”陈正学说,木雕作品不光是简单的艺术加工品,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木雕艺人有义务让手中的木雕讲述出一段生动的故事。
辛勤的付出必将结出累累硕果。2019年,陈正学成为铜梁区“非遗”传承人。当年9月,他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作品参加了第五届重庆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获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被评为第五届重庆工艺美术大师。
同许多“非遗”技艺一样,陈正学的木雕技艺也面临受众面小、作品价值不被市民接受等诸多困境。如何在传承的同时,又让这个比较高雅的艺术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里,陈正学进行了有益地尝试。
“木雕作品全靠手工制作,因材料、雕刻人手法的不同,所以出来的作品就是‘独一无二’的。它饱含了作者巨大心血,正因为如此,木雕作品的市场售价比较高,一般市民难以接受。”陈正学说,作为一个以木雕为职业的传承人,他首先要安身立命,要让自己的产品能够售得出、有效益。为此,他尝试在“非遗”传承与推广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过摸索,他尝试着开发木雕的衍生品,即作品选材面向市民日常所需的果盘、茶盘、茶几、垫子等,期以赋予木雕作品更多的实用性,通过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让木雕制品也能让普通群众有能力消费,从而让木雕制品有更多的人了解,进而喜欢。
同时,陈正学还瞅准铜梁龙这张文化名片,致力于将龙文化与木雕相结合,开发一些龙文化木雕产品,并加以包装,既扩大铜梁龙的影响力,又助推铜梁文旅融合发展。
2017年,陈正学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木雕工作室,希望打造个人IP,吸引更多的木雕爱好者前来交流,共同提高木雕技艺。“虽然传承之路有些坎坷,但我既然选择了,就要继续坚持下去,我相信这项传统技艺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陈正学表示,现在他每个月都会雕刻一两件原创木雕作品,既是为了提升个人,又是为了探求木雕艺术的真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网络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