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木料上跳舞
发表时间: 2024-10-01 来源:ballbet艾弗森app
木雕是工艺雕刻的一个种类,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称为“精细木工”。
近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 41个县 (市、区)和乡 (镇)为2018-2020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通山县通羊镇木雕进入名单,我市的民间艺术拥有了更靓丽的名片。
近日,记者来到通山南林桥镇市民郭继业的木雕作坊。作坊的室内空地上,随处可见堆积的木料,许多户外空地成了工匠们零零落落的“阳光工作室”。“是不是感觉很杂乱?”郭继业笑着说。
采访中,郭继业把记者引到了展览室。进入有些低矮的木楼,记者立即被眼前的木雕世界惊呆了。整个展览室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收藏品(样品)展示区,一个是雕塑品展示区。在收藏品展示区,记者看到,所有的木雕作品均是展现农耕生活的物件,比如犁耙、扁担、风车、木箱、谷桶等。在雕塑品展示区,全部是神话传说作品,如嫦娥奔月、孙悟空摘桃、后羿射日系列。此外,还有一些民俗木雕工艺品,如扭秧歌、敲锣打鼓、元宵花灯等。
郭继业和记者说,作坊内现在有近50件木雕工艺品,均由包括他在内的4名工匠们雕刻完成的。
通山人杰地灵,历来能工巧匠辈出,通山木雕历史悠远长久,是中国民间木雕主要流派之一,以浮雕为主,雕刻技艺精湛,文化寓意丰富,不仅有“吉庆有余”、“五谷丰登”、“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吉祥图案,还包括“文王访贤”、“三顾茅庐”、“竹林七贤”、“柳毅传书”、“太白醉酒”、“黛玉葬花”等文化故事,被誉为 “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通山境内高山林立,森林密布,盛产樟、杨、梨、枣、梓、椿等木材,为木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通山木雕用材取自当地,在雕刻技法上以浮雕为主,利用材料本身纹理色彩的处理手段构成独特的技艺体系;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作品包含木制古建筑及建筑装饰木雕、木雕家具和日用品装饰木雕、陈设欣赏装饰木雕、宗教和丧葬用品木雕等。
2011年,通山木雕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通山因木雕获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同年12月,通山木雕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通山非遗保护中心,早已依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项目,举办了通山木雕培训班,由专人带领负责。
附近中小学的孩子们也来到了培训班,感受木雕民间传统文化。雕、刻、凿、刮,工作人员们娴熟的动作让孩子们再次惊叹。“你看,那个大姐姐一会儿就凿出了一条线,刻好了一个轮廓。”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也稍稍上手尝试了下。“看似简单的图案,刻刀工具就用了六七种,刻上一会儿手就会发酸。”通羊二小的郭彦怡说,“这些专业的大人们每天要在这里雕刻至少四小时,花几个月时间来完成一件作品,真是佩服。”
记者看到,在木雕培训班,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木雕成品:有建筑雕刻,如龙凤木柱、雕饰门楣、屋椽、窗格、栏杆等,呈现出古朴典雅、富丽华贵的格调;有家具雕刻,如雕花床、脸盆架、穿衣橱、嫁椅等,作品形象生动,实用而美观;有工艺品雕刻,如人物、九环刀、月牙铲、飞禽走兽等,件件精雕细刻,形态惟妙惟肖……每一样物件都渗透着岁月的痕迹,每一件作品都讲述着传承的故事。
近年来,通山县围绕打造“通山木雕”品牌,发掘整理木雕技艺,建设传承基地,加大人才培训,将通山木雕纳入县职教中心专业课程,每年培育传承人近百人,木雕产业初具规模,全县已发展木雕厂60余家,木雕手工艺人2000余人,年创造产值近亿元。涌现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熊应华、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叶瑞祥和新生代技艺传承人成希等工艺大师。
通山木雕先后赴俄罗斯、新西兰、韩国宣传展示,参加“成都国际非遗展”、“长江非遗大展”和“湘鄂赣皖四省联展”,极大地提升了通山木雕的知名度。
手工木雕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熏陶,相关专业的人介绍,通山这种以平面浮雕为主的技法,充分的利用雕材本身纹理色彩,浑然天成中加以后期雕饰,形成了独特的技艺体系,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木雕艺术的补充和完善。
由于现代新型建筑行业的兴起、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的提升,以及我们正常的生活习惯与价值取向的改变,通山木雕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急需抢救和保护。
而现今,通山本土手工木雕工作者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老祖宗留下的手工木雕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大家也开启了抱团合作模式,充分的利用自己的销售经验,互帮互助,通过电子商务的渠道,推广销售木雕工艺品,产品远销本土及省外多个地区。
这些成绩也极大提升了大家的信心。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县文化和旅游局等相关单位的鼓励引导下,通山木雕作品多次参加咸宁及其他省市举办的商品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作品获得多项荣誉,从而使通山木雕积累了一定的人气。
木雕不是孤立的手工作品,而是有温度的文化符号。只有努力挖掘本土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从深厚的故土积淀中汲取营养,用雕刻作品激活香城泉都的乡土文化,才能让城市记忆得到重生。
“木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审美需求日益丰富的今天,要一直探索如何让通山木雕‘活过来’‘火起来’。”通山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通山走上了“政府牵头、协会搭台、作坊唱戏”的发展模式,民间艺人致力于将木雕打造建设成集加工销售、技艺传承、文化创意、民俗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产业,让木雕在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与创新中重焕活力。
①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咸宁网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明确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咸宁市科技大会举行 孟祥伟主持会议并讲线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公示 咸宁机
- 上一篇:闽南志每日一图 1123~1129集锦
- 下一篇:独具特征的西藏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