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古镇 穿越千年风华依旧
发表时间: 2024-06-26 来源:工程案例
青砖,木墙,青瓦房,石板街道,风火墙……千里岷江,来到汉阳,就那么轻轻地一弯,弯出了一个汉阳三坝,滋养着坝上的百姓;她再经过三峡一拐,就拐出了一个半岛,把个峨眉山的黛绿融入自己的怀抱。
曾经,这里是灯火通明、千船往来的繁荣码头;这里也是人气旺盛、商贾云集的贸易重镇。如今,这里依然守着千百年延续的传统与历史,仿若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如今,汉阳镇党委、政府正准备潜心打造原汁原味的特色古镇,让人们在繁华与闲适中遇见时光。
“叮叮当当……”一走到古镇的码头边,就能听到清脆的敲击声。7月11日,虽然下着倾盆大雨,铁匠邹向云和妻子和平常一样,正在打铁。叮当叮当,一块块铁胚子在火炉中烧得红得发亮,邹向云左手握着钳子,不断翻动,右手拿着铁锤敲击铁块,火星迸出。“敲打要快,不然铁块温度降下来就不能定型了。”邹向云说。锤打完毕,铁块丢进冷水,“呲”的一声,白烟冒出,铁块遇冷快速定型,铁钉、镰刀、铁锹……“世世代代的汉阳镇人,都用这里的铁器做活路。”邹向云说,他承接了父亲的手艺,打铁超过二十年了。
汉阳古镇上,最多时有20多家打铁铺,但现在只剩邹向云一家。古街上,还有做手工拐杖、手工秤、手工竹编的匠人,他们见证过古镇的繁荣,如今安享古镇的宁静,他们都为古镇保留着曾经的记忆,让即使不再繁华的古镇,也有其独特的味道。
汉阳镇从汉代开始得名,至今有千余年历史。过去的汉阳镇是远近闻名的水码头,依托岷江水运和处于两市三县九乡的地域中心优势,商贾云集,热闹繁华。“一河三渡口,九个半边山。”是对汉阳渡口曾经繁荣景象的写照。
汉阳镇党委书记刘欣介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汉阳渡口有渡船十余艘。每逢赶场,人来人往,船只繁忙,商贩们把集市从镇上一直摆到了宽阔的河坝里。所卖的物品既有粮食特产,也有丝织竹编,宛如巨大的百货市场。
“汉阳,是乐山与成都之间,成都与重庆乃至川外水上交通的咽喉。一早从成都出发的船只,到了这里已近夜晚,因此,这里是过往商客歇脚的第一站。南北客商汇聚,使汉阳成了周边十余乡镇的物资集散地,人们将农副产品销往成都等地,成都的丝绸、盐巴又通过这里销往全国各地。”岷江航运,成就了汉阳的繁荣。
汉阳的繁华吸引商人的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手艺人。随着历史的变迁,汉阳码头的功能渐渐衰退,商贾盛势也逐渐难寻,但是老街店铺里还有一些手艺人坚守着传统技艺。在熙来攘往中,本就心灵手巧的汉阳人更是将各种手艺发扬光大,传承至今。
汉阳镇地处东经103°44、北纬29°44,乐山和眉山交接处,地域与平羌小三峡风景名胜区接壤,环境优美,气候温和;岷江流经镇域,形成了上千亩的平坝河滩,汉阳镇还曾荣获“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乡镇”“四川省历史背景和文化名镇”“省级安全社区”“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级传统村落”等称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汉阳镇从汉代开始得名,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千百年的水运码头文化滋润了这片热土,这里至今还保留传承着几百年来的民俗文化、民间传统文化和饮食文化,丰富而独特,底蕴深厚。
由于汉阳镇的水运便捷发达,导致了该镇陆路交通发展滞后,随着水运交通的逐渐淡出,汉阳古镇曾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小镇,被现代化所遗忘,被工业文明所抛弃。然而,正因如此,这里才能继续保持那份原生态。
“古镇的原始风貌保留得非常完整,没有经过商业的开发,大部分地方都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感觉。”这是所有来过汉阳古镇的人们共同的感受,小茶馆在古镇随处可见,这里的街道上没有太多行人。小茶馆里,三五老伙计相约,一场小牌,一杯香茗,就是一个下午。
走在汉阳古镇街上,安静与闲适是最大的感觉。古街两旁的店铺或房屋,要么紧闭,要么虚掩。开门的小卖部、化肥店、家电铺也不急着招揽顾客推销产品。店铺门口的四方桌上上了年纪的妇女聚在一起,话家常,打一种叫“贰柒拾”的长牌。店家闲散其中,拿着竹编编成的扇子,看得饶有兴致。
“未开发对汉阳古镇而言,或许就是件好事。”刘欣介绍,汉阳“明清民居”保存相对完好,现有米市街、棉花街、盐关街、翻身街、半边街、下正街、横正街、后正街等八条街道组成“井”字形,据悉,“井”字形,与防火有关。以井寓水,取五行中水克火之意,来阻遏火魔的肆虐。居民们还在镇中心建了一口硕大的太平池,可存储几十吨水,以备消防之需。那口池子至今还保留在镇上,成为古时公共消防设施的一个原始“样本”。
彭家大院是青神县内保存最为完整,建筑艺术价值最高的民国时期代表性居民建筑。它位于青神县汉阳镇下正街67号,坐东向西,硬山式小青瓦屋顶,云卷式风火墙,穿斗式木结构梁架,整体建筑包含店铺、花园、天井、走廊、前厅、正厅、主卧、厢房、客房和一般生活用房等。云卷式风火墙、方格什锦门窗、屋檐下垂花柱、抹灰印花墙饰、圆雕柱础和花式围栏等附属设施和部件都保存的较为完好,除局部构件有损坏外,总体木结构形制和风火墙基本保持完整、稳固。它融合了清末和民国时期岷江流域传统民居建筑的风貌,又独具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
不仅如此,汉阳古镇还有清道光五年重建的“火神庙”,香火旺盛。盐街口的盖碗茶、手工铁匠铺、蜿蜒的渡船栈道,构筑了汉阳古镇的文化风貌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汉阳镇,人称汉阳坝。汉阳素有“三坝”之称,其三坝是岷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盛产花生,有“汉阳花生汉阳鸡”“嘉腐雅鱼汉阳鸡”的美名;遍种桑树,曾是著名的蚕桑和手工缫丝的产区,丝市与成都簇桥并列为川西南“两大丝市”,称为青神“首场”,素有“富汉阳”之称。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
多年来,通过汉阳人民和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古镇街道、房屋、城墙等历史建筑保存较好,受现代化的改造较少,而且,古镇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方式,雕花拐杖、手工凉椅、打铁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其独有的方式在小镇上传承着。
千年沿袭的楼台亭榭,青砖、木墙、石板街道、小青瓦房,相互毗邻的四合和高高的风火墙,独具特色的吊脚楼,雕刻着神鸟、奇兽的古壁翘檐,独具川西民宅的“井”字形的街道有极高的考古和旅游价值。
“很多来古镇游玩的人,都流连于她散发的古朴气息,这种古朴,是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美。”刘欣说,汉阳镇的发展将会不遗余力保存古镇的原汁原味风貌。
“亲山近水古码头,生态动容富汉阳。”这是汉阳古镇的发展口号,从口号中,我们了解到,汉阳镇的发展,是依托其现有的特色资源,充分的发挥其河滩、水资源优势,恢复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汉阳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镇及其传统村落,深入挖掘历史背景和文化,对村落的格局和历史背景和文化遗存做全面调查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妥善保护和整治,重现和强化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及自然人文景观;对重要历史遗存提出具体保护修缮措施,同时对其中价值高、规模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文物点提出申报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汉阳镇多方请教专家,反复论证,制定了严格的保护规划。
根据汉阳古镇的发展规划,古镇将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规划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汉阳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保护和传承前人留下的真实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载体和信息。
刘欣透露,汉阳古镇并不急于开发,始终致力于完善规划,很重视保护村落的整体传统风貌,采用有效措施保证村落的传统风貌不受到破坏,并努力提升村落的活力,恢复传统浓郁的人文氛围。
为了不影响古镇核心区域的原始风貌,汉阳镇在发展中,采取自主打造为主,古镇外观不做统一要求,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态气息。要求核心保护区内的历史建筑不得拆除,核心保护区内构成历史风貌的环境要素的保护方式应为修缮、维修。
为此,汉阳古镇的核心区域婉拒了很多开发商,一些现代气息浓厚的项目,也被剥离出了核心区域,例如忆村的开发,就在核心区域以外,只是对古镇的一个有益补充。
“千百年来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古镇保护发展的重点。”刘欣坦言,古镇的一些传统手工艺,如制秤、打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继承人失传的危机,目前已由政府出面,想办法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生产力,并对其进行适当补贴。
如今,汉阳古镇的科学规划已形成,发展思路也非常明确,7月11日,记者在汉阳古镇看到,古镇的戏台正在加紧恢复,一些保护的方法正在一步步实施,相信在不久后,这里将还原一个千年古镇,让人沉醉不知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