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812】【漫笔】赣州访古
发表时间: 2024-07-09 来源:砖雕
抵达赣州城区,已是夜晚8点。时值初夏,熏风微拂,频送爽意。到旅舍安顿下来之后,当地导游便竭力向咱们引荐趁此凉夜去“大宋不夜城”逛逛,感触感触宋代的夜生活。乃怅然起行,不一会儿,就到了一座名为“军门楼”的城楼前,这儿便是大宋不夜城的进口了。城楼前是一处开阔的广场,广场居中的当地树立着一座石牌坊,名“四贤坊”,门楣上刻着赵抃、刘彝、周敦颐、文天祥四位先贤的名讳,两边还有他们的塑像。这四位都是宋代在赣州做过官的,因有功于当地,故留名于千古。穿过军门楼,便进入了古街。一条不长主街贯穿南北,串联起几条小街冷巷。主街两旁的店肆皆兜销全国各地古街一致的低质的小吃,无甚可观。然两旁的小街却别有意境。青砖灰瓦马头墙的屋舍,随地形的崎岖是曲而错落有致,每栋老房子均挂有铭牌,多为古代修建,且仍有住户。各式的木雕、砖雕、石雕以及对联、匾额等,使人目不暇接,无不昭示着老街悠长的前史和深沉的文明。头顶上深蓝的夜空下,挂满了形态万千的花灯,一盏盏、一排排、一片片,流着光、溢着彩、映着天。真个儿是宋词里唱的“春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灯下有各式店肆、小摊,店家和堂倌一概着宋式衣冠。问到米酒多少钱一碗,答曰“一百文!”本来,在这街上消费得事先将人民币兑换成相似宋代纸币交子的一种游戏纸币,以文计费,使游人感觉到便是身处宋代。灯光阑珊处,随处可见穿戴华美汉服的妖童媛女,纤腰束素,拖延顾步。我曾读过《东京梦华录》,书中所载宋代开封城的富贵令我向往。当今到这赣州古城一游,真真使我惊叹。西安大唐不夜城不及它的古拙,长沙太平街不及它的高雅,襄阳北正街不及它的清幽,至于其他城市所谓的古街——一些人工古玩,在它面前就更不值一提了。赣州宋城,是真实地活着的宋代古城。
第二天,晨起。瞭望窗外,发现门前的章水上有一座浮桥。走近一看,只见几十只小舟板并排着,以缆绳相连,上铺木板,卧波枕流,供行旅来往。因在城南,故名南河浮桥。而与之相对应城东的贡水之上还有一座东河浮桥,据云都是宋时遗址。浮桥头的码头上,驼背老妪正在浣衣,手中的擂槌一同一落,击打在石板上的声响极富节奏感,惹动听的乡愁。浮桥一侧的船头上,有两人正在对饮,迎着晨曦,吹着江风,那神态甚是自得,全然不管“水深风险、不得接近”的警示语。东河浮桥上还有许多摊贩在售卖水中的物资,以腌制过的翘白干鱼为多。浮桥下的江水流得很快,但人从桥上走过,如履平地。
从浮桥上岸,进入街市。大街两旁尽植榕树,大多粗大强健丰腴,合抱之木不算稀罕。树干挂满了特有的气根,茂盛的枝叶给行人以荫凉。榕树本是热带植物,此前我只在岭南见过,想不到南岭以北的赣州也能生长得如此强健,这或许便是唐人张九龄诗中说的:“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心疼。”
沿着有榕树搭成凉棚的大街前行,来到福寿沟博物馆。第一次知道福寿沟,仍是在读高三时。一次模仿高考的前史试卷中有一道题以赣州古城的福寿沟为布景资料。那时仅有一点讲义常识的我见到这则资料,饶有兴味地读了两三遍,竟不管是在严重的考场中,那时福寿沟所表现的古人高明的才智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赣州这种古城。福寿沟实际上的意思便是北宋时期赣州古城的下水道,使用地形高差排涝防洪,使赣州城得以一次次免于水患,沿袭至今已有千年,必须得说是一个奇观。当今一些城市遇雨则涝,见到福寿沟应当检讨。福寿沟博物馆东侧是一处古宅,名魏家大院,辟为赣南客家文明博物馆。这座老宅子规划很大,光天井就有12个。修建和装修也非常高雅,处处流露着诗礼传家的气质。各种摆设,向游人全面展现了客家丰盛的文明。结尾处的墙面上更是写着一句:“客家人很好的!”
福寿沟博物馆西侧则是赣州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我的阅历看来,这座文庙的规制与全国各地的文庙根本相同,无外乎是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崇圣祠等修建。但也有共同之处,比方大成殿覆以绿色琉璃瓦,而黄色琉璃瓦只作装点,与一般文庙大成殿悉数掩盖黄色琉璃瓦不同。大成门两边的石柱上别离写有“打倒日本”“捍卫中华”的标语,当是抗战时留下的。笔迹虽已褪色,但抵御外侮的精力不朽。大成殿里供奉的孔子和四配的塑像,表情板滞,姿势生硬,显然是今人补塑的,与这样一座崇高精巧的古修建极不相等。因此想起明太祖开国之后曾诏令全国文庙“去塑像,设木主”,真是一项具有眼光的决议计划。全国之大,各地雕塑水平良莠不齐,若碰上偷工减料的,真实有损圣贤形象。文庙东侧一座九层浮屠,名慈云塔,是宋代制作的。塔身为楼阁式,每层皆有飞檐、翘角、斗拱、回廊,非常精巧,胜过我之前见过的一切古塔。昂首仰视,古塔在闹市中如孤峰屹立,直插霄汉,蔚为壮观。惋惜的是塔基处正在修理,不得接近观赏。
从文庙出来,西行数里抵达郁孤台奇迹。台在一处山岗上,三层楼阁郁然孤峙,窗含青山,下临江水。台前有辛稼轩塑像,身披战袍,腰挂宝剑,精神抖擞地望向西北方,正是这位爱国词人“醉里挑灯看剑”的英姿。一楼中心悬挂着主席手书的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番展读,令人怀想。“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心多少行人泪!”这是妇孺皆知的一首宋词,初学时我是在小学,其时难以了解江水中为何会有许多泪水,难不成那个叫郁孤台的当地是专门让人来哭的吗?现在登上这郁孤台,瞭望眼前山河,遥想起南宋初年的前史,好像也要和辛词中的行人抑或是作者自己同声一哭。
郁孤台下便是古城墙。墙面一概以青砖包裹,在风雨的剥蚀下显得高低不平,这是韶光走过留下的脚印。许多城墙砖上印有铭文,或记载烧制的年月,或记载烧制的工匠。我细心辨识,发现有一块砖上印着“绍興二年”,那但是南宋初年,距今近900年了!这算是我见过的最陈旧的城墙了。城墙紧贴着江水,而江水又好像追随着城墙。城墙在八境台转了一个大弯,构成一个尖角。而这儿也正是江水合流处。章水南来,贡水东至,在八境台下集合之后合章、贡二字而称为赣江。八境台同郁孤台相同,亦是一处奇迹,听说我国古代各地“八景”的提法,即由此肇端。不过现在看到的楼阁是重修的仿古修建,碧瓦飞甍,颜色艳丽,外观很像赣江下流的滕王阁。此台的视界较郁孤台为佳。登上顶层,站在回廊上,依着阑干瞭望,但见城墙外侧浩浩江水合二为一,构成宽广的水面,直下长江而去。城墙内侧,绿树掩映着池塘、屋舍,一派安定吉祥。远处的群山,连绵崎岖,在天空的衬托下,好像毛笔在宣纸上留下的淡淡的墨痕。山与水与城与台在此合而为一,天衣无缝;人亦与山与水与城与台在此合而为一,天衣无缝,心中一切的残余、块垒,尽可在此扫荡、融化。
城墙周边还有不少名胜奇迹,最值得一看的仍是蒋经国先生故居,这是1939年至1945年蒋经国先生在赣州任江西第四行政区专员期间的居处。史载蒋经国先生来到赣南今后,大力推广“赣南新政”,实施“三禁”:即“禁赌、禁烟、禁娼”,提出要到达“五有”:即“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一起大力开荒、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挖掘矿业、平抑物价、开展交通,还兴办校园,做了一些有益于民众的功德、实事。从这处故居得以保存并敞开即可看出赣南民众对蒋经国先生的客观点评,也显示出新时期当地当政者的博大胸怀和久远目光。
蒋经国先生故居紧邻城墙,是一幢仿俄式砖木结构的平房,甚是俭朴。故居周围绿树环合,花木扶苏,翠绿的草坪与湛蓝的天穹相互衬托,颜色如抹,适可而止。走进故居,可见门墙上悬挂着“蒋经国先生故居”匾额,此乃蒋经国先生之子蒋孝严先生所题,笔迹清丽脱俗,温润高雅,颇具文人风格,加之涂饰成素雅的粉蓝色,教人品尝不厌。进门首先是堂屋,东侧墙面上挂着经国先生治赣时拟定的《新赣南家训》。家训文字朴素,易于传唱,如:“东方发白,我们起床,洗脸刷牙,清扫厅房。天天运动,身体健康,表里清洁,规整大方……”其时不啻为振衰起敝的一剂良药。纵使今日读来,仍旧不算过期。家训旁则挂着《蒋经国在赣南大事年表》,非常精简,值得细心品读。西侧墙面上则挂着蒋经国先生治赣时奖励当地绅士时的手迹“有功文教”四个颜楷大字。其间“文”字写成“攵”,一旁的一位小姐大声念到:“有功父教!”听罢不由令人喟叹传统教育的缺失。北侧墙面上则挂着我国前主席吴伯雄先生的手迹“永怀导师 吴伯雄敬题”,真诚之情,溢于言表,读之令人动容。堂屋两边别离是办公室和起居室,桌椅、床榻的摆设,一如主人在时。高堂素壁,窗明几净,流露出那个年代特有的审美和主人不俗的志向。墙面和写字台上展陈有蒋经国先生在赣州留下的相片,许多相片好像是没有揭露宣布的,更显宝贵。其间就有蒋孝严先生在台湾的全家合影。蒋经国先生生前未能与子孝严相认,现在孝严归宗之后将全家合影敬陈在这儿,或可陪同祖先,以补往日之惋惜。故居门外生长着一株白玉兰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乃是蒋经国先生于民国三十年手植,听说每到春来花团锦簇,朝气蓬勃。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