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家祠:百年古祠羊城留芳(组图)

    发表时间: 2024-04-29 来源:砖雕

产品说明

  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1894年落成。是清朝末年广东省72县的陈姓族人捐资,并聘请广东各地能工巧匠兴建的合族祠,供奉陈氏祖宗,同时也为广东各县的陈姓子弟赴省城读书应考、诉讼、议事等提供临时居所。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陈氏书院先后办过实业学堂、广东公学、广东体育专科学校、文范学校和聚贤中学,成为近代民主、自由、科学思想的传播地之一。建国后,这座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民间祠堂受到了各级政府的格外的重视,于1959年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并先后被列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方网讯陈家祠是广东顶级规模、装饰最华丽、保存最完好的传统祠堂建筑,也是全省观众最多和最受欢迎的文化旅游景点,去年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

  它曾被评为“羊城十大美景”之首,又以“古祠留芳”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并与中山市孙中山故居、佛山祖庙、东莞战争博物馆一起被誉为广东四大文化景点。目前,陈家祠已经与广州市及荔湾区等有关部门达成共识,将逐步对陈家祠进行深度开发,形成一个以陈家祠为中心的文化景区,使之成为荔湾区和广州市的一大文化旅游品牌。

  城市建设的快速的提升,南国第一大都会广州日益呈现出现代化气派,即使在传统氛围最浓郁的老城区西关,也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曾经以规模宏大而著称的岭南第一“大宅门”陈家祠,而今在外观上已不再显眼。好在它仍旧“声名显赫”,随便问一个本地市民,他们多能准确说出陈家祠所在位置和交通方式。特别是地铁一号线开通以后,很多游客都能够最终靠这一最现代的交通方式直接到达陈家祠站,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这一瞬间,也让游客们对广州这座古老而又时尚的城市性格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走出地铁一号线陈家祠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现代设计、风格时尚的圆形广场,瞬间让人忘了此行是来“访古”,而这正是广州市于近年斥巨资兴建的陈家祠广场。广场西侧,是几间低矮、破落的民房,民房北侧是陈家祠的东门。作为陈家祠的主门,这道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门已显得窄小而陈旧,不能不让第一次慕名而来的游客有着瞬间失望的感受。但一进入这道门,视觉顿然开朗,原来别有洞天!气势恢弘的建筑规模,峨然高耸、装饰极其华丽繁复的屋脊,遍布墙廊、精美绝伦的各类雕刻,让人顿时有了目瞪口呆的惊诧之感。

  陈家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正门东西两边共有6幅巨型砖雕,西边3幅正中为“梁山聚义图”,两边分别是“桐柳杏凰群图”和“松雀图”,画面空白处有名家诗句陪衬。东面墙上的砖雕与西面对称,中间是“刘庆伏狼驹”图,取材于西汉时刘庆降服西夏进贡的一匹名为“狼驹”的烈马的故事;左右两边分别是“百鸟图”和“五伦全图”,空白处同样陪衬着名人诗句。这几幅砖雕无论规模还是雕刻技艺,都堪称南派砖雕的代表,在全国也属罕见。

  面南正中是陈家祠主体建筑的正门。大门两侧,各立一只高2.55米、直径1.4米的大石鼓。据介绍,在陈家祠建成两年后,族人陈伯陶科举考中探花,清政府特赐殊荣,允许陈氏家族在宗祠前立巨型石鼓,以示彰表。该石鼓也是陈家祠门第与功名的象征,为目前我省保存顶级规模的石鼓。正门门额题刻“陈氏书院”,据称是因在陈家祠兴建的晚清,有大家族以修建宗祠的名义聚众与朝廷对抗,遭到了清政府的剿杀,严禁兴建祠堂,故陈家祠托书院之名。厚重的木门上的彩绘门神画高达4米,据说是全省最大的门神。

  跨进大门,一具四扇镂空双面雕屏风隔开了院落隐约可见的光景。每扇屏风高4.5米,宽1.3米,屏风上雕琢着诸如“英雄图”、“太史第”、“渔樵耕读”、“荣归故里”、“渔舟唱晚”等传统题材,构思巧妙、雕工细腻。转过屏门,两条长廊分列左右,廊上装饰着广东地区独特的灰塑。左右都为厢房,东厢房辟作了展厅,众多富有广东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类文物与作品不断在这里展出,成为游览陈家祠新的看点。

  出厢房,便是祠堂的主体建筑“聚贤堂”,它本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开阔而通透。其建筑与构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它的20扇雕花门档。东厅四扇为《三国演义》故事,有“长坂坡救阿斗”、“赤壁之战”、“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中间门档雕刻的内容为从商周到宋代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如《隋唐演义》中的“太白退番书”,《说唐全传》中的“郭子仪上寿”、“薛仁贵东征”等,共计12幅。西厅四扇为《水浒》中的“拳打镇关西”、“血溅鸳鸯楼”、“三打祝家庄”等内容,这20扇门档堪称“木刻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淼章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陈家祠的福字数不完”,陈家祠是岭南地区“福”字最多的建筑。

  在跨进陈家祠正门后,第一眼看到的可能就是“岭南第一福字”了。在门内的大屏风中间,旧有两个木雕“福”字图案,一左一右,互为倒写,寓“福到”及双福盈门之意。这两个福字书写奇巧,字体被刻作一棵斑驳苍劲的老竹,与“福”字共同构成“祝福”之意。而且竹子由根部盘旋而起,行如走蛇、气贯如虹,竹叶则生机勃勃,象征陈氏家族基业雄厚、兴旺发达。

  更令人叫绝的是,将这个草体“福”字拆开,左边则成为一个“多”字,右边成为一个“寿”字,又构成“多寿”的祝愿。

  更多的“福”文化是通过蝙蝠这一传统形象来加以表现的。在“岭南第一福”木雕的两边,还有一个绝妙的“五福捧寿”木雕。该木雕整体图案是一个精致的博物架,上面摆有珊瑚、青铜香炉、铜炉、玉璧各一及小鸟数只,还有一组落款“英雄吐气兆乎福寿连绵”。在青铜香炉上飘出的香气,化作了5只蝙蝠和一个寿字,构成“五福捧寿”图,寄托着古人对人生幸福生活的最高追求——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民间说法是“福、禄、寿、喜、财”)的美好愿望。

  实际上,陈家祠的“福”装饰数不胜数,从屋脊到梁架,从木雕、砖雕到石雕,有装饰的地方就有“福”的存在。最大的一个“福”字在聚贤堂瓦脊两边的山墙上,在一个面积达4平方米的俏皮蝙蝠前面,有两个大大的铜钱,寓意“福在眼前”;最小的一个木雕蝙蝠长仅2厘米。陈家祠的福装饰虽多却不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除了“五福捧寿”、“福在眼前”等图案外,还有两只蝙蝠相叠形成的“福上加福”;蝙蝠口中含着如意绳结、桃子,形成“福寿如意”、“福寿双全”的寓意;钟馗执扇招引蝙蝠飞舞而形成的“引福归堂”等,图案造型丰富独特。

  近年来,随着旅游热的兴起,陈家祠成为广州乃至省内最受欢迎的文化旅游景点。2000年前后,广州市和荔湾区投入大量资金,拆迁了陈家祠东边的工厂和民居,建成大型绿化广场,让长期被破旧建筑重重围堵的陈家祠芳容绽露,旁边的环境大为改观。

  去年以来,陈家祠还将形象广告打进了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将“促销”展位摆进了广州的迎春花市,广泛吸引本地市民。陈家祠还通过不断推出临时展览、特色演出,与中小学校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实施每月一次的免费开放等系列措施,让博物馆与市民更为亲近。1995年,陈家祠年接待观众仅19万人次,2002年,接待游客超过90万人次,首次成为全省观众最多和最受欢迎的文化旅游景点。去年,陈家祠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黄淼章表示,虽然陈家祠总面积已达1万平方米,但仍与建祠之初的3.6万平方米面积相差甚远。场地的狭小、设施的不完善,不仅极大地制约了陈家祠功能的发挥,而且也对文物安全构成隐患。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建成45年以来,收藏了超过2万件各类特色文物,这中间还包括大量文物精品。但由于目前展场狭小,大量文物精品无法公开展出。

  为此广州市、荔湾区等各级政府规划搬迁陈家祠南边的三十二中学,扩建停车场和绿地,恢复陈家祠的南大门,让陈家祠的面积扩大到3.5万平方米;拟拆迁位于陈家祠后院的部分民居,建设一座与古祠堂风格协调的仿古陈列楼,用于民间工艺博物馆馆藏文物珍品的陈列展示。

  黄淼章也表示,近年民间工艺消失很快,如“佛山木版年画”在清代曾十分有名,大量出口,而现在已经基本消亡。陈家祠应发挥自己的功能,让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工艺得以保存。他表示,一旦有了足够的场地,陈家祠将建设一个“百工作坊”,广泛邀请知名老艺人入驻进行创作、表演、授徒,如现场为观众游客表演牙雕、玉雕、剪纸、木雕、刺绣、制陶等工艺,游客也可以在这些工艺作坊动手尝试各种工艺品的制作。

  黄淼章认为,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景点之所以影响广泛、人气鼎盛,是因为它们都不是单一景点,而是形成了规模较大、配套完善的景区。而陈家祠虽然精美绝伦,却是一枝独秀,长期处在“孤立”境地,未能与周围其他景观连片开发,极大阻碍了陈家祠及相关地区的旅游开发进程。他建议说,在广州西关有很多文化旅游项目如“古玩一条街”,如果能与陈家祠成片开发,整体带动,共同组成广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区,就将会成为广州文化旅游真正的“月亮”。

  1959年,大文豪郭沫若到广州陈家祠考察,这位走遍神州大地、见识过无数文物古迹和历代建筑的考古学家,却为这里精美绝伦的建筑装饰艺术所倾倒。他即席赋诗赞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据了解,获郭老如此垂青的古建筑并不多见。

  位于广州中山七路的陈家祠(正名为陈氏书院)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是清末广东省72县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当时最大的作用是为全省陈姓族人在省会广州备考科举、办理诉讼、缴纳赋税等事宜提供居住场所。

  陈家祠是广东地区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宏大的祠堂,原占地面积达36000平方米,现面积15000平方米。整体建筑以中路为主线,两边厅堂、厢房围合,院廊穿插。每座单体建筑间以青云巷相隔,再以长廊相连。大小19座建筑纵横规整,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厅堂宏伟,廊庑秀美,庭院幽雅,是极为典型的岭南民间宗祠式艺术建筑。大门前立着的一对石鼓,高达2.55米,两扇大门上的彩绘门神都高达4米,都堪称广东之最。

  陈家祠以集中岭南地区民间建筑装饰艺术大成而闻名遐迩,堪称一座岭南建筑艺术和民间工艺博物馆。其建筑装饰无处不在,岭南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建筑装饰工艺“三雕二塑一铸一画”——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不一样的风格的装饰工艺,都在这里得到了和谐、巧妙的运用。各种雕刻装饰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传神。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1959年,广州市政府将陈家祠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用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广东及全国各地历代民间工艺品。今天,这里仍是广彩、广绣、广州牙雕、石湾陶瓷、潮州金漆木雕等最具代表性的广东传统工艺的重要展览场地。

  1982年陈家祠恢复开放后,经过逐步恢复与发展,知名度开始重新打响。地铁一号线开通陈家祠站后,陈家祠更成为广州的又一张文化名片。其间广州市和荔湾区拆迁了陈家祠东面的工厂和民居,兴建陈家祠绿化广场,这里很快成为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最热门的文化旅游景点。2001年该处接待游客达58万人,成为广州年接待游客最多的文博单位。2002年,陈家祠以“古祠留芳”的景名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知名度空前提高,当年陈家祠接待游客量达90余万人次,名列全省文化旅游景点之最。“来广州不看陈家祠,等于未到广州”,也成为中外游客的共同观感。

  但是,陈家祠在赢得空前辉煌的同时,局限发展的诸多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由于场地局限,陈家祠不得不一直利用古建筑搞展览,由于建筑本身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能乱拆乱改,所以没办法达到恒温、恒湿及照明等文物展览的要求,现代化多媒体的展示很难在古祠内进行,大型文物展览更无法举办。停车场太小,也给游人参观带来极大的不便。客观条件的限制让陈家祠至今仍是一个“孤独”的景点,由于三面受困,无法与古老西关的其他文化景观连结成片,更未能像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同类景观那样形成一个集旅游、购物和文娱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其巨大潜能远未被挖掘出来。

  有关专家一再呼吁,要加快陈家祠及旁边的环境的改善,尽快拆迁陈家祠南面的三十二中学和东门附近极度影响文物景观的几间民房,扩建停车场和绿地,让其恢复到当年建祠时的规模;尽快解决陈家祠后院5000平方米的征地资金,建设一座与陈家祠建筑协调的仿古式陈列楼,让馆藏的众多文物精品得以与观众见面。有关专家也建议广州市与荔湾区将现有的西式陈家祠广场改建为与陈家祠相协调的中式广场;将陈家祠周围低矮的民居建筑做改造装饰,开辟为旅游工艺品商店;加强完善各种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将孤立的古祠开发建设成为一个多景观、多功能、特色鲜明的陈家祠文化旅游区,将之打造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广州最靓丽的“文化名片”。

  陈家祠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于一身,并兼有精湛的民间工艺艺术,号称“百粤祠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在建筑装饰上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多种工艺装饰,雕刻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堪称为一座宏伟瑰丽的建筑工艺宝库。

  陈家祠文化博览区与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沙面欧陆风情旅游区、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区、华林寺禅宗文化旅游区一起,同属荔湾区重点建设的五大旅游综合景区。近年来,荔湾区以打造最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文化博览旅游景区为目标,慢慢地增加陈家祠文化博览区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了陈家祠绿化广场和陈家祠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拓宽了东南面入口,并整治整饰了陈家祠周边的环境,不断改善旅游条件,提高了旅游吸引力。去年,陈家祠文化博览区旅游总人数近100万人次。

  荔湾区计划在继续加强陈家祠旁边的环境整治整饰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陈家祠文化博览区的文化内涵。一是利用地铁出口的人流优势和陈家祠的旅游吸引力,带动康王地下商业城和新光城市广场等商业网点加快发展,并与陈家祠文化博览区旅游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互动促进关系;二是利用荔湾路体育馆、动感小西关等体育文化休闲亮点,快速推进荔湾路体育休闲街建设,与陈家祠文化博览区的发展互相呼应。三是大力弘扬西关粤剧曲艺等民间传统文化,利用陈家祠绿化广场,组织并且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陈家祠文化博览区旅游发展营造浓郁的特色文化氛围。从而形成一个以陈家祠为核心,以周边区域为辅助,集旅游、购物、饮食、娱乐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

  在采取上述措施推进陈家祠文化博览区建设,凸现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荔湾区将逐步加强陈家祠文化博览区的旅游宣传包装,并将其与区内其他旅游景区、景点进行联合推广,不断开发和完善点、线、面相结合的经典旅游线路,使陈家祠文化博览区更具魅力,吸引慢慢的变多的海内外游客。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广州市文博学会副会长黄淼章:由于场地有限制众多文物难展出

  陈家祠目前与佛山祖庙、中山市孙中山故居、东莞战争纪念馆并列为广东四大文化旅游景点,但它的占地面积却是四大景点最小的一个。实际上,其他三大景点以前的面积都比陈家祠小,都是后来慢慢地发展起来的。

  由于陈家祠自1959年建馆至今从未新建一处展览场地,目前陈家祠虽然收藏了超过2万件文物,但由于场地狭小、设备不够专业,众多高档次文物根本没办法展出,更不能引进较大规模的外地民间工艺精品展览。目前,陈家祠已经与广州市及荔湾区等有关部门达成共识,将逐步对陈家祠进行深度开发,形成一个以陈家祠为中心的文化景区,使之成为荔湾区和广州市的一大文化旅游品牌。(编辑:何静文)


相关产品